首頁 人文社會科學概論

第三節 美學形態

字體:16+-

審美形態是對曆史中形成的豐富的美學現象進行的一種分類學研究,對審美形態的研究能夠進一步引導我們對美學現象進行更為深入的情感體驗和理論思考。

(一)西方的基本審美形態

1.悲劇和喜劇

從人類的生存層麵看,個體的生存、安全、自尊、愛與被愛以及自我價值的實現等精神性的需要在其現實性的生活中應該得到最大限度的滿足,也就是說人的本質力量等普遍性的類本質隻有通過個體的實踐行為才能夠得到體現。但是,社會發展的階段性特征決定了個體的實踐往往是有限的實踐,並不能夠始終和充分體現人的本質力量,會呈現出不同的現實生存狀態和豐富多樣的生存特點。這往往表現為兩個方麵:一方麵就是個體的生存實踐具有超前性,即在曆史、社會與時代尚不具備種種使得個體所進行的實踐得以成功的條件的情況下,這種超前性的實踐往往以失敗告終。這種失敗不僅構成了個人的悲劇,而且從本質上說是一種社會悲劇,是不同社會力量相互較量的結果,因而人的類本質被社會現實所否定;另一方麵是具有滯後性,即個體性的特殊的實踐在現實的人生當中失去了它的存在依據,失去了合理性和嚴肅性,而實踐主體還抱著嚴肅的執著的態度去行動,從而使得自己的實踐行為變成了一場荒誕滑稽的鬧劇,變成了人們嘲諷、戲弄的對象,變成了毫無價值的東西。前一類就形成了悲劇和悲劇感;而後一方麵就形成了喜劇和喜劇感。正如恩格斯所講的,悲劇是“曆史的必然要求和這個要求不可能實現之間的悲劇性衝突”;而關於喜劇,馬克思指出:“黑格爾在某個地方說過,一切偉大的世界曆史事變和人物,可以說都出現兩次。他忘記補充一點,第一次作為悲劇出現。第二次是作為笑(喜)劇出現。”因而,無論悲劇還是喜劇都是人類社會實踐活動的曆史性產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