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國際室內樂節
《六月戀人》
莊祖欣運用交響手法塑造“中國時鍾”
《趙氏孤兒》
《漂泊的荷蘭人》
……
香港國際室內樂節
連續舉辦了兩年相當成功的音樂節後,雄心萬丈的香港國際室內樂節上周進入了第三個樂季,同時展開了一次品牌再造。首先,演出的日程有所改動:以前安排的時段,是在比較繁忙的春季,現在的音樂節則在一月份舉行,正好是公曆新年與春節之間。還有,人事也有了若幹變動。
室內音樂節的創辦人,是香港出生、朱利亞學院受訓的大提琴手李垂誼。他擔任藝術總監一職,從第一天就齊集了一群本地的音樂好手以及新進的比賽得獎者。他們之中有幾位在室內樂領域,算是初次啼聲。小提琴家林昭亮是一位富有經驗的音樂節藝術總監—他領導過美國加州的拉荷雅(La Jolla)及他的出生地台北的音樂節。林昭亮現在接任香港國際室內樂節,他有廣泛的人脈,自己的手機設有整個林肯中心室內樂協會各個成員的快捷鍵。可是,這個香港國際室內樂節2.0模式最基本的成功,不隻是著名音樂家們所做的世界級演繹,而是在更高的層次上,演奏家們找到了一起協作的平衡點。
平衡點在選曲方麵就表現出來了。雖然周三的音樂會有著“巴黎與上海”的標題:編排了一些中國曲調與法國室內樂作品,那是為了喚起20世紀20年代法租界音樂沙龍的氛圍。但是,具體的曲目編排,卻是為了實際的情況而設。
音樂會以聖—桑為小提琴與豎琴譜寫的《幻想曲》展開。林昭亮奏出甜美抒情的音色,與豎琴家吉野直子(Naoko Yoshino)牢固的節奏感相映成趣。上海四重奏與鋼琴家沙爾·瓦斯奈(Shai Wosner)演奏肖鬆的《永恒之歌》(Chanson Perpétuelle)營造了濃鬱的氣氛,襯托起女高音黃英。長笛手馬麗娜·皮契尼尼(Marina Piccinini)演奏經讓—皮艾爾·朗帕爾(Jean-Pierre Rampal)改編自弗朗克小提琴奏鳴曲的版本,旋律浮動,輕盈之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