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已是一個中年的人。一到中年,就有許多不愉快的現象,眼睛昏花了,記憶力減退了,頭發開始禿脫而且變白了,意興、體力甚麽都不如年青的時候,常不禁會感覺到難以名言的寂寞的情味。尤其覺得難堪的是知友的逐漸減少和疏遠,缺乏交際上的溫暖的慰藉。
不消說,相識的人數,是隨了年齡增加的,一個人年齡越大,走過的地方,當過的職務越多,相識的人理該越增加了。可是相識的人並不就是朋友,我們的和許多人相識,或是因了事務關係。或是因了偶然的機緣——如在別人請客的時候同席吃過飯之類。見麵時點頭或握手,有事時走訪或通信,口頭上彼此也稱“朋友”,筆頭上有時或稱“仁兄”,諸如此類,其實隻是一種社交上的客套,和“頓首”“百拜”同是儀式的虛偽。這種交際可以說是社交,和真正的友誼,相差似乎很遠。
真正的朋友,恐怕要算“總角之交”或“竹馬之交”了。在小學和中學的時代容易結成真實的友誼,那時彼此尚不感到生活的壓迫,入世未深,打算計較的念頭也少,朋友的結成,全由於誌趣相近或性情適合,差不多可以說是“無所為”的,性質比較地純粹。二十歲以後結成的友誼,大概已不免摻有各種各樣的顏色分子在內,至於三十歲四十歲以後的朋友中間,顏色分子愈多,友誼的真實成分也就不免因而愈少了,這並不一定是“人心不古”,實可以說是人生的悲劇。人到了成年以後,彼此都有生活的重擔須負,入世既深,顧忌的方麵也自然加多起來,在交際上不許你不計較,不許你不打算,結果彼此都“鉤心鬥角”,像七巧板似的隻選定了某一方麵和對方去接合,這樣的接合當然是很不堅固的,尤其是現代這樣甚麽都到了尖銳化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