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歐美生態倫理思想與中國傳統生態敘事

四、虐食習俗的人性根源與生態倫理批判

字體:16+-

虐食陋俗,是了解、反思國民性的一個窗口。19世紀末以來,關於中國的國民性、民族性格問題有不少討論,特別是伴隨著20世紀八十年代中期國學、傳統文化熱興起,對於國民性格中負麵的東西也有了一些可貴的反思。其中,西方漢學家的意見,非常值得重視。如俄羅斯漢學家比丘林(1777—1853)在《中國民情與民風》裏肯定國人有一些好的品質的同時,中間也有這樣的表述:

中國人還有一些壞的品質:和自己的對手交往中城府太深、陰險狡猾、背信棄義、容易激動、報複心重、殘忍、對不幸的人缺少同情心、不好客,這在其他亞洲國家很是被推崇;但是在外國人麵前這些品質都被傲慢所掩蓋。中國人沒有機會拿自己的教育程度同歐洲比較,他們認為自己是世界上最有教養的民族,對他們周邊的半開化民族抱以很大的蔑視。但是在和歐洲人的交往中,他們能夠發現歐洲人身上流露出來的更好的教養,所以他們表現出禮貌、溫和、柔順,甚至友好。而這些東西隻有在中國長久居住並對此進行考察的人才能發現,在謙恭這一精巧的覆蓋物背後流露出來的到處都是傲慢。在中國,人們相互之間的交往都以法定的形式表現出來,即一個人在別人麵前要表現自己的優越。但是在中國人對歐洲人禮貌的接待中還難以覺察到這一點。不過在中國官吏針對歐洲人侮辱性的語言裏偶爾還能發現這一點,而普通人有時也會表現出粗魯且蠻不講理的行為。[1]

還有一位著名的美國傳教士明恩溥(Arthur Henderson Smith,1845—1932)在中國山東等地生活了二十多年之後,也深有體會地指出:“中國人缺乏同情心,最突出的表現就是殘酷。……了解中國人的人都認為,對別人的痛苦無動於衷,世界上任何一個文明國家都無法與中國相比。”以下他列舉了老師懲罰學生使之頭破血流、孩子遭到母親毒打、酷刑折磨、抓住偷糧食的活活燒死、強迫寡婦自殺等現象,進而真誠地表達了自己作為局外人的良好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