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神為植物神,而樹神崇拜卻體現了包括人在內的生物的共在生命意識。人類學家認為,有一套信仰把植物與人和獸類生死聯在一起。果實豐收,幼畜也生得多。櫻草花和貓兒柳都不許采集:“這些都是英國鄉村中普遍的信仰。民間故事中有一個最受人喜愛的情節是‘生命標記’,指和一個人的命運聯係在一起的樹木或植物。假如它枯萎了,他就會得病;假如它被砍去了,他就會死於非命。在西非和有些印度洋島嶼上,這是一種通行的信仰和習俗。”[1]這一信仰顯然與本文所論樹木生態母題有關。
其一,外域樹神傳說與中土祈求長生理想融匯。秦漢以降不斷強化的求仙觀念,向異域奇物探求神物得奏奇效,是重要一支。《山海經》多載有神物崇拜。王嘉《拾遺記》卷三則載仁壽木,“木似柏而枝長柔軟,其花堪食,故《呂氏春秋》雲:‘木之美者,有仁壽之華焉。’即此是也。……”檢今本《呂氏春秋·本味》作:“菜之美者,昆崳之蘋,壽木之華。指姑之東,中容之國,有赤木玄木之葉焉。”高誘注:“壽木,昆崳山上木也。華,實也,食其實者不死,故曰壽木。”而樹神功力減退,《抱樸子·登涉》言:“山中有大樹,有能語者,非樹能語也,其精名曰‘雲陽’,呼之則吉。山中夜見火光者,皆久枯木所作,勿怪也。……見秦者,百歲木之精;勿怪之,並不能為害。”
其二,樹木被伐的厄運,又匯同起生命被摧折的憂恐進入漢代之後的詩歌詠歎中。開創了對植物受到傷害同情的恒久性抒情主題,其對詠物詩中感慨被摧折者不幸命運有所助益。本來,漢樂府《豔歌行》有關樹被砍伐之詠,很可能具有托物以諷之意:
南山石嵬嵬,鬆柏何離離。上枝拂青雲,中心十數圍。洛陽發中梁,鬆樹竊自悲。斧鋸截是鬆,鬆樹東西摧。特作四輪車,載至洛陽宮。觀者莫不歎,問是何山材。誰能刻鏤此?公輸與魯班。被之用丹漆,薰用蘇合香。本自南山鬆,今為宮殿梁。[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