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歐美生態倫理思想與中國傳統生態敘事

一、以雁自況:自然生態與人文生態的一個切入點

字體:16+-

雁,在上古《詩經·小雅·鴻雁》中,就是身命不保的流民的象征:“鴻雁於飛,肅肅其羽。之子於征,劬勞於野。爰及矜人,哀此鰥寡。……”從此,這一“哀鴻遍野”的流民圖,便成為中國文學表現亂世人生的一個縮影。

曹丕《燕歌行》已有“群燕辭歸雁南翔。念君客遊思斷腸,慊慊思歸戀故鄉”的思婦心曲。較早的以雁自況表達思鄉情懷的當為劉宋時期沈約(441—513)《詠湖中雁》:

白水滿春塘,旅雁每回翔。唼流牽弱藻,斂翮帶餘霜。群浮動輕浪,單泛逐孤光。懸飛竟不下,亂起未成行。刷羽同搖漾,一舉還故鄉。

描寫了雁在野曠無人生態環境下的情態,如此還忘不了鄉情。故鄉作為雁這種候鳥的永恒的吸引力的所在,其於離鄉之人亦何嚐不是如此!杜甫《歸雁二首》也有:“萬裏衡陽雁,今年又北歸。雙雙瞻客上,一一背人飛。雲裏相呼疾,沙邊自宿稀。係書無浪語,愁寂故山薇。”

然而被迫離鄉的流民則又與雁有所不同,杜甫《歸雁》也有:“東來萬裏客,亂定幾年歸?腸斷江城雁,高高向北飛。”千古之下,清代褚逢椿《鴻雁篇》,在許多詠歎流民之苦的詩篇中,很有特色,特色就在於運用了《詩經》以來鴻雁比流民之淒惶的古遠原型:

哀鴻雁,飛連翩,十十五五大道邊。敝車軋軋聲相連。大兒啼饑奔向前,小兒尚抱懷中眠。老婦臥車上,垂白身拘攣。老翁向人道:災旱逢今年。大麥不死數寸耳,甚者赤地皆荒田。市中二升粟,三百青銅錢。今日賣犢,明日賣屋,賣牛賣屋不得數日飽,不如他鄉樂土樂。籲嗟乎!他鄉雖雲樂,道路死亡相繼續。女作人婢男作奴,為婢為奴不得贖,鴻雁哀鳴何處宿![1]

作為候鳥的雁,在古人看來似乎總是在漂泊流動之中,居無定所,仿佛亂世或災荒年代的流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