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龜的行為還給人類世界以預警、啟發,總之,蒲鬆齡以降,清人對待巨型水族的態度非常矛盾。
首先,清代中後期,大黿傳說還進入到治理河道的相關故事中,報恩成為對於巨黿神異能力的實用性期盼:“予親家張開士牧宿州,奉旨開河,掘地得黿,大如車輪,項係金牌,鐫‘正德二年皇帝敕封搜河都尉’十二字。黿兩眼深碧色,背殼綠毛寸許。民間聚觀,告之官,官念前代老物,命放之,是夜風雨颯至,河不掘而成者三十餘丈。”[1]
這裏描寫的巨黿重情重義,不僅繼承了早在先秦就有的水族夢中求救的傳統,而且具有知恩圖報的美德,據張培仁《妙香室叢話》卷十一《勸戒近錄》寫阮元出生,是因翁湘浦先生屢行陰德:
有友人買一黿,重可數十斤,方欲宰而烹之,翁適往,見黿畜於盆,昂首視翁者良久,異之,謂友人曰:“此黿值若幹,盍為子轉買之乎?”友曰:“汝喜可持去,不論值。”翁曰:“吾明日治餐相邀。”即以此奉敬。翼日,甕以紅線紉黿足為記,詣江放之。他日語友曰:“吾已烹黿食之,不獲奉邀,恕罪。”乃償其值以歸。越數日,翁複見紅線黿懸之市,仍買而放之。越數月,又有持黿鬻於市者,翁熟視紅線猶存,複買而遠投之深淵。是夕,夢有黑身戴尖帽者,稽首於前曰:“奉命巡江,三次遭劫,幸蒙數救,賴以生全脫難矣,後當相謝。”及閣老告退時,心切救人,嚐創製紅船多隻,護送渡江者,活人無算。一日,閣老往鎮江,遇颶風,折桅,舟幾覆,正倉皇莫措,忽一大黿帶數十小黿,擁舟至岸而免,此所以報與。[2]
值得注意的是鎮江一帶水域,一直到了清代後期,依舊屬於水獸傳聞的多發之區,而尤以大黿為核心。陸長春(1810—1867)《香飲樓賓談》卷一“黿將軍托生”的故事也講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