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外灘,中西文明相互侵蝕妥協的地方,淡淡地留下了業已變遷的掌故和時間的劃痕,一個叫赫德的英國人也曾是這其中的主角。1914年5月25日,上海外灘人頭攢動,萬國商團和各國水兵列隊成儀,人們在這裏期待一個盛大的銅像揭幕儀式。銅像隨著幕布的掀開呈現在世人的眼前:他雙手背置,頭部微低,顯得謙忍含蓄。像基中部嵌著四塊銅牌,正麵的銅牌上麵用中英文鑄著銘文,告訴人們這位老人在中國是怎樣顯赫。[1]北、西兩麵的銅牌略小,北麵是一幅墨丘利行走於地球之上的圖,西麵是一個手執圓燈的婦女,裸足站在海岸之上,為過往的行船導航。兩幅圖案分別象征著他在中國“創辦全國郵政”和“建設沿海燈樓”,這是西方世界認為的赫德在中國的兩大功績。[2]
赫德,人稱“中國通”的大清海關總稅務司。外國人在中國被鑄像的記載並不多,而在上海外灘立外國人的銅像,更是史上罕有。他在中國的54年,充滿傳奇色彩。遺憾的是:西方人對於他的了解不過停留在“創辦中國郵政”上,而中國人對他的理解也僅僅是把控中國海關長達半個世紀的總稅務司。除此之外,人們對“文化的”赫德知之甚少。
1854年7月,赫德抵達香港,被安排在英國駐華商務監督署當翻譯學員。赫德在香港待的時間不長,10月就被指派到寧波領事館工作。他在領事館內開始了他在中國最集中的一段中文學習的生活。19歲的赫德,將六卷馬裏遜(R.Morrison)編的《漢英字典》、一本木刻版的《孟子》,逐字逐句認真地閱讀。“英國領事館的北窗下,常可以看到赫德端坐著的身影,晨昏則到附近的河畔林間,倚木而誦,沉浸在因逐漸了解中國古文明而產生的樂趣中。”在寧波苦讀三年半的漢語,赫德很快就能說一口純正的中國話,於是他比當時在華的外國人更容易明白東方文化的內涵,成為地道的“中國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