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陌上花來:回歸與遠行

紅色流蘇

字體:16+-

鋼琴家殷承宗的一次家庭音樂會

我們很難真正了解一個被稱為“鋼琴家”的人,多數藝術生活的細節都來源於訪談和親友間轉述的故事,但這些都不構成完整的拚圖。一轉身,口中的“名人軼事”似乎已然是妄談。不過殷承宗不同,我從未曾與這樣一位老人對話,也從未聽得他一字半句的教誨。十幾年鼓浪嶼島上的童年時光,我和其他小朋友排排坐在老殷宅的木地板上聽殷承典校長[1]說古典音樂,殷宅陽光下晃眼的白色花崗岩石牆,石牆上與爬山虎糾纏不休的紅色三角梅,一切都令我與這位“鋼琴家”於情懷深處格外地親近。他,隻不過是一個想象中的姓氏:與老校長有一模一樣的番邦麵孔,有一雙同樣淺灰色的眼睛,會彈鋼琴,會唱讚美詩,對小偷與對親友一視同仁[2],還有慈祥的笑。後來得知,除了殷承宗,從20世紀20年代灌製獨唱唱片的歌唱家殷彩戀,到後來成為著名男中音歌唱家的殷承基(承宗之弟)皆出於此。在眾多的音樂家中,唯有這一次,我先推開了那道門,而後才聽聞門後的琴聲與名望。

隨著殷承宗80年代的“出走”,我們對於他的記憶也就止步在六七十年代的紅色。近兩年,旅居美國的殷承宗時常回到國內,回到鼓浪嶼島上的殷宅。一則國內的學生、演出似乎更需要他;二則鼓浪嶼島,對於年過七旬的老人更意味著難以割舍的故土情結。

龍年春節,殷承宗打算依照慣例在家中舉行音樂會。我很幸運,母親家的幾個姐妹與殷家兄弟相識,一家人便也在被邀請之列。鼓浪嶼的“家庭音樂會”傳統令看上去時髦的一次聚會顯得低調平和、稀鬆平常。兒時走在島上,時常聽見從各家各戶飄出音樂的聲響,一家人邊彈邊唱,有時候是莫紮特,有時候是舒伯特,再有便是教堂裏的聖樂聖詩了。這是鼓浪嶼特有的家庭文化,從20世紀四五十年代的林俊卿[3],六七十年代的殷承宗、陳佐湟、許斐平,將他們一一列記下來,恐怕是很長的名冊,而且常常是世代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