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美術鑒賞

第二節 17世紀歐洲藝術的發展概述和藝術特色

字體:16+-

17世紀的歐洲,封建社會行將沒落,資本主義已在荷蘭、英國首先確立。這個世紀是歐洲哲學、自然科學發展的重要時期,也是一個破除封建迷信、探索真理的年代,文學藝術繼文藝複興之後又開創了一個生機勃勃的局麵。美術界異常繁榮,文藝複興的人文主義傳統得到繼續弘揚,但審美觀念的突破又為造型藝術注入了新的活力。各個造型藝術門類中,繪畫以壓倒性的優勢居於主導地位,在歐洲的各個國家都廣泛流行著對意大利風格主義的反抗。他們站在各自的審美立場上,開始探索新的風格,一時間,歐洲的藝術天空可謂流派紛呈,大師輩出。16世紀末至17世紀初,意大利學院派藝術、巴洛克藝術和以卡拉瓦喬為代表的現實主義藝術,在彼此聯係與鬥爭中產生了。這一時期意大利的美術成就是輝煌的,它在承繼文藝複興時期某些傳統的同時,又開辟了一個新的時代,群星閃耀,其影響力輻射到了整個歐洲,並對18、19世紀的藝術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學院派美術影響了古典主義藝術的發展。巴洛克藝術派生了羅可可和浪漫主義藝術。卡拉瓦喬藝術不僅影響了歐洲各國的現實主義藝術,還對18世紀的市民藝術和19世紀的批判現實主義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在各種風格多元並存的同時,巴洛克藝術大放異彩,意大利領銜歐洲,獨占鼇頭。

意大利的代表人物有卡拉瓦喬,佛蘭德斯的魯本斯和凡·代克,荷蘭的倫勃朗、佛朗茲·哈爾斯、維米爾,他們開辟了嶄新的繪畫格局,他們沒有繼續追隨文藝複興盛期的典範風格,而是以威尼斯畫派的提香、丁托列托、韋羅內塞為皈依,以心靈來作畫,感情純樸而真摯。

16世紀中葉,羅馬天主教全國範圍內的曆史性會議——特林特會議召開,出現了道德方麵的偏見,強加給繪畫藝術的說教目的消解了追求藝術美感的自由意誌,其結果是聖教徒題材大行其道,並且被解釋為亞裏士多德的悲劇“淨化”作用。血腥的肉體痛苦很快招致了不滿,產生了“反宗教改革”的道德主義,與笛卡爾的理性主義結合在一起,在意大利,成為柏拉圖主義或新柏拉圖主義。卡拉契的理性主義學院派規則經過普桑典範式的揚棄在學院藝術中進一步係統化,而在法國,更傾向於追求理性主義。與此同時,出於對道德的美學觀與理性主義的反動,美感主義認為藝術關係到感情問題,以“審美力”的概念來反對理性主義,其中以杜波斯為代表。而巴洛克藝術則在鮑希尼感覺主義的麾下得到了大力弘揚,魯本斯可以說是最完美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