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美術鑒賞

第一節 歐洲文藝複興時期美術概述

字體:16+-

一、歐洲文藝複興時期的社會文化狀況

1.中世紀的沒落

“中世紀”[1],15世紀後期的人文主義者首先開始用這個詞匯指稱約公元476-1453年這段時間。這一時期,歐洲文明發展得比較緩慢,缺乏一個強大的政權來統一,科技和生產力的發展都停滯下來了,加之戰爭頻發以及瘟疫的災難,因此中世紀或中世紀早期在歐洲曆史上被普遍認為是“黑暗期”。

在中世紀,宗教成為重要的精神支柱和控製工具,教會的力量十分強大,“教權大於軍權”,基督教占據統治地位,羅馬教皇是絕對權威的象征。

“中世紀黑暗時代”這個觀點,是由彼特拉克[2]提出的。他把歐洲曆史分為兩個階段:一是古羅馬與古希臘時期;二是“黑暗時期”,即中世紀。

中世紀的科學、文化和藝術都服務於宗教,創作主題被限定為“神”,文學和藝術是作為表現神和歌頌神的工具。也正因為這種高度集中的意誌和對宗教的虔誠,這一時期的許多教堂後來都成為建築史上的經典作品,如巴黎聖母院、科隆大教堂、烏爾姆敏斯特大教堂[3]等,都完美地體現出神的力量及崇高。相對應的,平常人的世俗生活,被認為是愚蠢的、有罪的,因此中世紀的藝術作品即使是表現曆史中存在的人,也會描繪成脫離日常情感、神化了的形象,比如意大利聖維達爾教堂主祭壇的查士丁尼大帝鑲嵌畫,小色塊的排列和對細節的處理都十分華麗,人物形象已經不再具有人的情感而是成為神。在另外一幅繪畫作品《查士丁尼大帝和侍從》中,平麵化的人物形象被拉長處理,表情肅穆,突出神聖感和神化的偶像的威嚴。中世紀藝術家的任務並非表現世界的真實,而是塑造宗教的權威和神的至高無上。

中世紀末期,歐洲出現了神學與哲學方麵的信仰危機。14世紀的天災、戰爭和瘟疫幾乎擊垮了人們的信心、從這時開始,人們對從前的神學和哲學觀念進行了徹底的反思。這種反思並沒有推翻上帝的存在以及“神的力量”,而是對人是否能被救贖產生了懷疑。人們發現世界是難以預測的。與此同時,新的資本主義經濟也開始在歐洲封建體製內部萌芽,在時代的推動下,新的思想和文化體係中的變革開始了,隨之出現了人文主義思潮,文藝複興運動就此發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