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美術,就是產生於勞動者之中的,屬於他們自己的藝術。它是勞動群眾在生產勞動、社會活動之餘,為滿足精神生活的需要而自己創作的,並在勞動群眾當中應用和流傳的一種樸素的、自由的表意形式。它不是以作品的構成方式、技法材料作為分類的,諸如繪畫、建築、工藝的一個門類,而是人類創造的各種藝術形式在民間的形態。[1]
“民間”之“民”從廣義上講是指中華民族的億萬勞動者,從狹義上講是指社會最基層的庶民百姓,即普通的平民百姓。
縱觀中國美術史,在人類的最初時期,可以追溯到原始社會,勤勞智慧的人民創造了無數屬於勞動者自身的燦爛文化。在此期間,藝術不存在所謂“民間”“宮廷”“文人士大夫”的區別。隨著階級社會的產生,藝術被冠以不同階層的名稱,如民間美術、宮廷美術、文人士大夫美術、宗教美術以及現代社會出現的實用美術、學院派美術等。而“民間美術”是相對於其他主流美術形式的一種特殊形式。長期以來,她不斷地滋養著主流文化藝術,同時也受到主流文化的影響呈現出新的藝術材料與藝術樣式,這種相互滲透,相互滋養,使得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在中國傳統美術中大放異彩。萌芽於中國原始藝術的文化傳承使得民間美術猶如一名稚氣未脫的少女,散發著更具魅力的純真之美。
一、民間美術的曆史與變異
民間美術是中國文化體係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原始社會時期,勞動人民對美的渴望和追求使中華大地上出現了多姿多彩的文化,以黃河流域的仰韶文化和長江流域的河姆渡文化最為著名,在新石器時代創造出以彩陶為代表的燦爛的原始藝術。
隨著階級社會的變革、民族文化主流地位的交替與更迭,正統藝術附和著曆史的潮流跌宕起伏,民間美術則一方麵承襲著勞動者對生活中“美”的追求的本色情懷;另一方麵由於受到生產條件、生產關係的局限,一直保持著原始藝術的某些基本特征,隨著時間的推移,更如陳年老酒,散發出曆史的醇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