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媒介批評:理論方法

第一節 話語權力

字體:16+-

作為社會的公共話語,大眾傳播媒介本身就是社會權力的構成要素,也是社會權力實施控製和反控製的具體途徑。因此,在大眾媒介傳播實踐中,通常將大眾媒介稱之為“第四權力”,就其理論意義而言,公共性特征是媒介話語權力的本質屬性。但是,在“公共性”特征的背後,媒介話語卻存在著特定的權力結構係統。話語研究學者馮·戴伊克則認為,各種社會話語無不體現著社會權勢階層的意誌,無不對應著特定的權力結構,“行使權勢不僅是一種行動形式,也是一種交往形式。”[1]而控製話語或影響話語及其傳播的社會力量,則是法國社會學家布爾迪厄所認為的社會“符號精英”,如新聞工作者、作家、藝術家、學者以及其他依靠“符號資本”實施權力控製的社會群體等。[2]可見,作為公共話語形態的大眾傳播媒介,無時無刻不表現出權力控製和影響的狀態。作為社會話語權力,媒介具有一般意義上的權力概念的基本含義和特征,但同時與其他社會權力形態又有所差異。因此,通過對權力含義的理論分析,媒介批評理論重點對“媒介權力”的概念、特征及其現實形態做出闡釋。

一、權力的含義

文化研究、社會學理論等對“權力”的特征、運行機製內在構成等問題進行了深入的反思性探究和批判性分析,成為權力研究的重要理論構成。作為社會話語權力的實踐範疇,媒介權力具有普遍的社會文化意義。正如福柯所言:“權力無所不在……這不是說它囊括一切,而是指它來自各處。”[3]要對媒介權力展開分析和批評,須對“權力”的內涵做出分析,普遍意義上的權力概念是媒介權力批評理論的基礎。

關於權力概念的含義,研究者從不同學科背景和理論視角出發,做出了不同的解釋。一般而言,人們將權力理解為一種體現於社會關係中的可見可感的支配力。[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