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萊斯勒:奧地利小提琴家、作曲家,七歲入維也納音樂學院,三年後獲金質獎,十二歲獲羅馬大獎(小提琴);他演技精湛,才華橫溢,成為一代小提琴宗師;他不時譜寫一些膾炙人口的小提琴樂曲,如《維也納隨想曲》、《愛之歡樂》等,起初宣稱是據前人作品改編,之後承認是他自己的作品。
在音樂史上,一些音樂家,甚至包括聲名顯赫的大作家,在自己的作品裏都不時地利用過世和在世的享有盛名的作曲家的樂段、旋律,甚至主題,加以發展、變化,進行個性化的處理,將其變成自己的樂曲。這已是一個人所共知,也被評論家認可的事實了。這種現象從巴赫、亨德爾、海頓、莫紮特、貝多芬、韋伯、勃拉姆斯、孟德爾鬆、瓦格納、李斯特、羅西尼等人的作曲裏,都不難發現。然而有一個與“盜用”、“使用”他人音樂作品截然相反的事例,這也許是音樂史上絕無僅有的。出生在奧地利的弗裏茨·克萊斯勒就是一例。他師從小提琴家馬薩爾學小提琴,師從作曲家德利布學習作曲;後放棄音樂攻讀醫學,又轉攻藝術,但使他享有世界聲譽的是小提琴演奏。這位傑出的技藝嫻熟的演奏家經常在音樂會上演奏大音樂家的作品之後,附加演奏一首自己的短小作品,一次他演奏了自己的一首得意之作《維也納隨想曲》。可他卻因此遭到了評論家的激烈批評,說他不應當以這樣低劣的東西來愚弄聽眾,這有魚目混珠之嫌。他為之氣餒,感到沮喪,決定在此後的音樂會節目單上再不列上自己的名字,而是把它們說是根據老一代大師作品改編的樂曲。
他就這樣改編了諸如維瓦爾第、拉摩、維奧蒂、斯卡拉蒂、蘭納、約翰·斯特勞斯等人的作品,有些音樂家的名字還是他從英文音樂辭典中找出來的。作為音樂會加演的這些小品,像《愛的歡樂》、《愛的痛苦》、《引子和快板》、《美麗的羅絲瑪琳》等,它們廣受聽眾喜愛,成為出版商的搶手貨,也成為許多小提琴家樂於演出的節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