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樂海遺珠:音樂家的趣聞軼事

比才

字體:16+-

比才:法國作曲家,早年即嶄露音樂才華,17歲時完成《C大調交響曲》,他的主要成就是歌劇,先後創作有《采珠人》、《阿萊城姑娘》、《賈米萊》等。但他的最後一部歌劇《卡門》最為著名,此劇在巴黎連演三十七場,在第三十一場演出時,他溘然而逝。

比才的《卡門》從首演的失敗到從死亡中複活,直到成為一部蜚聲世界的歌劇,有著一段怎樣的故事?

在三十七歲的那年,盡管他的才能受到稱讚,他的未來受到一些音樂有識之士的看重,可比才在創作上還一直沒有取得成功。他的嶽父,創作《猶太女》的作曲家雅克·哈萊維雖為他做了不少努力,卻沒有為他的發展創造出足夠的條件。雅克的兄弟路德維希·哈萊維、當時活躍在巴黎的成功的歌劇劇本作家,考慮到已和比才結婚的侄女,才把他的這部劇本交給了比才,或許也是為了給他自己的這個廢棄物找到一個出路,因為喜歌劇院的一個經理早就在拒絕接受這個劇本時對他說過:“盜賊、吉卜賽少女和吉卜賽人,這不可能,親愛的哈萊維,觀眾會從我們這裏跑掉的!”

這部歌劇的排練對比才來說是一種真正的磨難,合唱隊中的女人拒絕練唱第一幕裏難度大的煙草合唱。出演卡門的卡裏-瑪麗不滿意她的上場服裝,她逼使比才做了十三次改動,到最後比才幹脆就用了一首西班牙民歌(在他之前,塞巴斯梯安·伊拉迪爾已經用過了,此人即是人們永遠不會想到的《鴿子》的作曲家),把它寫成那首著名的《哈巴涅拉》,使它變為不朽之作。

第一稿中的鬥牛士詠歎調同樣被拒絕了。比才氣憤地說:“您是要低劣的,那就給您低劣的。”說罷就在一張紙上一口氣草草寫出了那些後世最著名的歌曲。

1875年3月3日舉行了《卡門》的首演,不管人們對這次著名的演出說了些什麽,寫了些什麽,無可諱言的是,這是一次純粹的失敗。觀眾對它的那些優美的小詠歎調和二重唱並不在意,卻對它的可怖的情節以及異乎尋常的配器極為反感,先是表現得無聊,而到了最後則報以噓聲和喝倒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