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2月,北京大學民族音樂與音樂劇研究中心(簡稱音樂劇中心)組織召開了首屆中國音樂劇創造與產業高端論壇,我也應邀參加會議。會上音樂劇中心宣布要排演首部音樂劇,並且將劇目確定為改編蘇童的小說《妻妾成群》。
在音樂劇中心宣布改編《妻妾成群》之前,主任周映辰老師曾經就劇目征求過我的意見。當時有兩個劇目可以選擇,一個是改編湯顯祖的《牡丹亭》,一個是改編蘇童的《妻妾成群》。我建議改編《牡丹亭》。後來打聽到有人已經在將《牡丹亭》改編成音樂劇,並且作為政府的重點項目已經立項,就剩下一種選擇了。但是,我對《妻妾成群》是否能夠改編成為音樂劇,仍然心存疑慮。
我對音樂劇的研究源自教學。十多年前我在北大開了一門通選課,麵向全校本科生,題目叫“西方美學與西方藝術”。這裏的藝術不隻是美術,而是包括美術、音樂、戲劇、舞蹈等在內的大藝術概念。講繪畫和雕塑的時候,很容易找到圖像資料,而且一邊講課一邊看圖也不會占用太多的時間,因此美術的內容占的比例較大。音樂是時間藝術,需要專門的時間聽作品。由於時間有限,音樂所占比例就沒有美術那麽大。為了讓同學們對音樂、戲劇和舞蹈有些感性的了解,我選擇了音樂劇作為教學內容。同學們通常會看三部風格迥異的《歌劇魅影》《巴黎聖母院》和《芝加哥》。看完之後,我們會一起討論。
關注音樂劇的第二個契機,是跟北京舞蹈學院的長期合作。我很早就給舞蹈學院講過美學課,後來還專門給舞蹈學院的骨幹教師做過培訓,講過美學專題。舞蹈學院有音樂劇係,每年畢業都有匯報演出。匯報演出通常是演百老匯的成熟劇目,或者片斷集錦。說實話,對此我不是非常滿意,我希望畢業匯報演出應該展示一個全新的創作成果。我曾經為他們編過一個劇本,題目叫《穿羊皮襖的男高音》。由於劇本中設計的男高音,沒有學生能夠勝任,自然也就無法排演了。後來有導演覺得故事好,想拍成音樂劇電影,但沒有募集到足夠的資金,把劇本搬上舞台的事情也就耽擱下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