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的終結”是當代藝術界的一個重要的話題。不過,這個話題並沒有覆蓋所有的藝術領域。比如,在音樂領域,談論音樂終結的說法並不多見。隻是在造型藝術領域,尤其是在繪畫領域,藝術家們麵臨著巨大的挑戰。按照“藝術終結”理論,由於繪畫的各種可能性業已窮盡,在這個領域的任何創新都不再可能,因此繪畫走到了它的盡頭。由此看來,“藝術終結”理論並沒有否認繪畫會繼續存在;它否定的是某種特定類型的繪畫,即那種以自身為目的的繪畫。在西方,這種以自身為目的的繪畫觀念起源於18世紀,是伴隨著藝術自律和審美自律出現的。不過,如果仔細分析起來,這種“為藝術而藝術”的繪畫,事實上是有目的的。比如,審美和創造就是它內含的兩個主要目的。這兩個目的在20世紀都遭到了挑戰。首先,人們不認為觀看繪畫尤其是現代繪畫可以獲得審美經驗。如果為了獲得審美經驗,人們寧願走進大自然而不願走進美術館。其次,人們不認為繪畫可以體現創造性。如果為了展示自己的創造性,人們寧願選擇高科技領域而不是繪畫領域。最後,就是再現外部世界這個目的,也為攝影所取代。如此說來,繪畫真的到了窮途末路。但是,事實上並非如此。我們常聽人說今天是一個“讀圖時代”,圖像大有取代文字成為人們獲取知識和進行交流的工具的趨勢。有人將這種趨勢概括為“圖像轉向”(iconic turn,pictorial turn,or image turn)。與此相應,今天在不斷消逝的是語言文字,而圖像卻獲得了巨大的生存空間。徐冰的《地書》告訴我們,隨著全球化的深入發展,今後可能會出現一種新的世界語,我們可以稱之為圖語。由此,我們可以看到一個有趣而矛盾的現象:一方麵是繪畫的終結,另一方麵是圖像的興起。為了順應這種趨勢,國外一些藝術院校開始將美術史和美術理論改為“視覺研究”(Visual Studies)。繪畫隻是圖像的一個種類。除了繪畫之外,圖像還包括其他種類。當美術史和美術理論專門關注繪畫的時候,它們無需考慮不同的圖像種類之間的關係。但是,當視覺研究突破繪畫而涉及更廣泛的圖像領域的時候,不同種類的圖像之間的關係問題就值得深思了。在中國理論界著手進行這種思考之前,嚴超的創作已經提前一步觸及這個問題,並且做出了建設性的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