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各民族的先民給我們留下了輝煌燦爛的文化遺產,民族文獻即是其中之一。在我國曆史上,少數民族曾經使用過三十餘種文字,留下了數量可觀的文獻,這些文獻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是研究古代曆史不可或缺的寶貴資料。
(一)中國現存民族文獻數量巨大
我國民族古文獻曆史悠久,傳世的數量頗多,由於民族古文獻的特殊性,它們多保存於私人和寺院之中,目前雖然沒有確切統計,但就出版的書目資料及調查情況而言,其種類和數量遠遠超過漢文古文獻,有五十餘萬種。《中國少數民族古籍集解》共收書目4000餘種,它隻是諸多民族文獻中精選出來的一部分,其中不包括檔案資料。就滿文而言,單是《北京地區滿文圖書總目》就收錄了1949年之前出版的滿文圖書1769種,如果加上叢書的子目,就達2595種之多。這些民族古文獻極大地豐富了中華民族的文獻寶庫,對於研究我國曆史、文化、語言文字、哲學、宗教、醫學、天文、地理等具有無可替代的曆史價值與學術價值,應該引起專家學者的重視。
(二)民族文獻的史學研究價值頗大,但高校重視不夠
民族文獻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但由於諸多原因,高校學生不了解民族文獻的基本情況,更談不上自覺運用。民族文獻在史學研究中的價值,很多學者已有論述,毋庸贅言,其中使用古彝文、古藏文、回鶻文、蒙古文、滿文等文字記錄的典籍尤為重要,這些民族文獻不但可以和漢文相關文獻相印證,而且可以彌補漢文文獻的不足,如彝文的《西南彝誌》、藏文的《青史》《白史》《紅史》、察合台文的《拉西德史》、蒙文的《蒙古秘史》《蒙古源流》、傣文《泐史》等。民族文獻中還有很多英雄史詩,如《格薩爾王傳》《瑪納斯》《江格爾》被稱為少數民族的三大史詩,躋身於世界名著之林,可與希臘《荷馬史詩》相媲美。由於民族文獻的特殊性,一般高校曆史學專業不係統講授民族文獻,與古文獻有關的課程如曆史文獻學、史學概論、史學理論、史學名著選讀、史學史等也不涉及民族文獻的內容,因而學生對民族文獻知之甚少,在研究中基本不用民族文獻。很多學生雖然不懂民族文字,無法直接閱讀民族文獻,但新中國成立以來,民族文獻的整理取得較大成就,我們可以利用已有的豐富成果。鑒於此,文選課中有必要增加民族文獻的內容,使我們在今後的教學研究中自覺地利用民族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