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門課程建設的成功經驗很多,其中值得總結的重要一點,在於一個“選”字。
何謂選?包含四個方麵的含義:即選編文獻,選編文獻作品,選編作品名段,選講教學內容。這四個層次的“選”,分解了中國曆史文選課程的四個主要活動環節,每一個環節既相互聯係,又各有獨特的意義而相互區別。
其相互聯係的方麵,亦即四個環節的共性,規定了這門課程的建設目標、對象和性質,突出的有以下三個方麵的共性。
第一,共同的建設目標。周予同先生主編的《中國曆史文選》第三版,前言提出,這門課程建設的“主要目的,在於通過各種典型的曆史作品,培養學生閱讀並運用一般文言文史料的能力,也向學生介紹一點有關中國史料學和中國史學發展概況的常識”。縱觀新中國成立以後出版的各種中國曆史文選(以下簡稱文選)教材,關於這門課程教育目的的闡述,盡管文字表述詳略不一,但是基本上與周予同先生提出的這一理念相一致,即培養學生閱讀並運用文言文史料的能力。這一理念貫穿了該課程建設的各個環節,已經形成了共識。
第二,共同的學術平台。該課程明確的教學目標,規定了該課程明確的教學內容,即講授中國曆史文獻及作品。中國曆史上留存的古典文獻十分豐富,鑄成了傳承中華民族曆史文化的廣闊平台。無論哪一所高校,都在同一平台上建設這門課程,因而決定了該課程建設的基本規律:具有同一性和多樣性。其同一性即具有同一曆史文獻源泉;其多樣性在於這一平台十分廣闊,為各個高校建設各具特色的文選課程提供了自由的空間。
第三,共同的學科任務。除了上述兩個共同點以外,該課程還具有一個重要的共同屬性,即曆史學學科的屬性,無可諱言應該承載曆史學學科的建設任務,其教學內容應該歸屬曆史學特性的範疇。中國曆史上的學術文化中史學較早形成,曆史學方麵的文獻積累尤其豐厚,種類和數量為世界驚歎。這一豐厚的學術資源不僅為建設文選課程提供了優越的曆史條件,也為這門課程建設帶來強大的驅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