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學口語的概念
教學口語是指在課堂上用於對學生進行專業知識教學的教師言語。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為達到最佳教學效果而有效地調動自己的語言素養,嫻熟恰當地使用各種語言技能、技巧,從而使語言自身的審美性得以充分體現、語言運用富有創造性魅力的一種語言境界。它主要包括導入語、講授語、組織語、過渡語、提問語、結束語、評價語等。
二、教學口語的特征
(一)從言語內容看,教學口語具有教育性和科學性
教師肩負著教書育人的責任,其言語活動始終圍繞著教育這個中心展開。因此,教師的言語要健康、文明,要注意對學生思想品德的影響。而科學性是指教師的語言要符合教學內容的科學性。教師傳授的是科學知識,因此必須用科學、規範的言語來表達。如對於“0”的講述,數學老師的表達是數值,音樂老師的表達是休止符,化學老師的表達是氧原子,語文老師的表達是拚音……不能隨意亂說。就如有些中文專業的師範生在學習本課程時,往往細化用中英文夾雜的話語問:“老師,請問這個‘h’與‘f’怎麽區別?”其中“h”與“f”直接用英語表述。若養成習慣,日後教學工作中也會不自覺地在課堂上把拚音說成英文。
(二)從言語形式看,具有口頭性和規範性
教師教學的過程,是把書麵知識轉化成通俗易懂的口語,使學生理解和掌握的過程,因此要注意口語化,同時要注意規範性。這裏的規範性指的是使用標準的普通話,在遣詞造句方麵沒有錯誤。做到發音準確,吐字清晰,不使用方言詞匯和方言語法。
(三)從言語過程看,具有反饋性和控製性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始終有步驟地圍繞著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進行,因此要控製整個課堂的教學,引導學生按照自己的思路進入教學過程、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同時,由於教學活動是教師單向表達和師生雙向交流結合的活動,因此教師要關注學生的反饋,根據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反應隨時調節自己的教學語言,以求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