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貝柳斯畫像
《列敏凱寧》的故事
同斯梅塔納一樣,讓·西貝柳斯的一生都伴隨著爭取民族獨立的鬥爭。19世紀的最後幾十年裏,芬蘭為擺脫沙皇俄國的統治而鬥爭,由此產生了西貝柳斯的偉大民族藝術。它引起了世界的注意,宣告芬蘭的音樂藝術已經成熟了。
西貝柳斯1865年生於軍醫家庭,9歲開始學鋼琴,14歲開始學小提琴,1885年入赫爾辛基大學讀法律,不到一學期就轉入音樂學院學作曲和小提琴,並先後去柏林和維也納深造過。西貝柳斯飽讀本國文學,尤其熟悉民族史詩《卡萊瓦拉》,從中汲取交響詩的題材以及聲樂曲的歌詞。他的音樂靈感來自他對大自然的熱愛,來自北國特有的大自然景色。但從另一方麵講,他並不引用或模仿民歌,作品中很少有民歌影響的痕跡。
與格裏格正好相反,西貝柳斯的音樂創作是在古典樂派和浪漫派傳統的規範中形成的。格裏格擅長民族風味濃鬱的抒情小品、歌曲和戲劇配樂,西貝柳斯的不朽才華則是通過7部交響曲、若幹首交響詩和1首小提琴協奏曲來體現的。他於1892年創作的樂隊、合唱、獨唱的交響曲《庫列沃》是芬蘭音樂史上用民族史詩題材寫成的第一部重要作品。交響詩《薩加》以及交響組曲《列敏凱寧》(其中包括著名的《圖涅拉的天鵝》)使西貝柳斯獲得了世界性聲譽。他的早期作品明顯帶有民族樂派的色彩,愛國主義和民族解放的主題在他的許多合唱曲和戲劇配樂中有所體現。《國王克裏斯蒂安二世》、《曆史場景》等戲劇配樂主題與爭取民族獨立的思想相呼應,《曆史場景》的終曲便是享有世界聲譽的交響詩《芬蘭頌》。
西貝柳斯在作曲家當中算是一個長壽者,他雖然去世於1957年,但自1925年之後便再無重要的作品問世。他的7部交響曲第一部完成於1899年,最後一部作於1924年。他最著名的交響詩大多作於19世紀90年代,隻有《波赫約拉的女兒》和《塔皮奧拉》作於20世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