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交響樂欣賞十八講

一、虔誠的“聖徒”

字體:16+-

布魯克納畫像

安東·布魯克納1824年生於奧地利北部安斯菲爾登的一個鄉村教師家庭。他幼年喪父,少年時曾加入聖弗洛裏安修道院當歌童。長大以後,他又在鄉村小學做了15年的教師,並兼任修道院的管風琴師助手。32歲的時候,他通過比賽獲得了林茨天主教堂的管風琴師的職位。1867年,當他的作曲老師西蒙·塞赫特去世以後,他接替了其維也納宮廷管風琴師的職位,並於1868年被維也納音樂學院聘為管風琴和對位法教授。1871年,他參加倫敦國際管風琴比賽獲得一等獎,從此以後直到他60歲的時候,他都一直保持著世界一流管風琴家的牢固地位。1891年,他被維也納大學授予哲學博士學位。1896年,他在貝維迪爾宮平靜地去世。

維也納城市公園的布魯克納胸像

布魯克納第四交響曲手稿,1878年

篤信宗教並長期為上帝服務的布魯克納,最初的作品大部分是安魂曲、經文歌和彌撒曲等宗教音樂。他長期深入地鑽研作曲理論,以精益求精的態度對待藝術創作。他的C小調第一交響曲是受瓦格納《特裏斯坦與伊索爾德》的感動而創作的——他很榮幸地出席了1865年6月在慕尼黑宮廷歌劇院舉行的該劇首演,因此在風格上有較明顯的瓦格納印記,然而這種印記並不是簡單的模仿,而是將瓦格納慣用語匯的極有限部分變成布魯克納個人音樂語言的自然組成部分。雖然布魯克納在晚年回憶起第一交響曲時曾稱它為“冒失的頑童”,但他開始創作這部交響曲時已年屆四十。這部經他修改多次的交響曲基本具備了布魯克納交響曲創作的一般特征:英雄式的性格和悲劇性、對自然田園的真摯感情、悠長的第一主題在弱奏的“布魯克納之霧”中呈現、第一樂章的三個主題在終曲中再現等。

C小調第二交響曲修改達7次之多,它的首演雖然贏得了維也納宮廷歌劇院樂隊樂師的讚美,但聽眾反應不佳,維也納的評論家漢斯利克之流借機對布魯克納發起了猛烈的攻擊。在這部交響曲中,布魯克納首次使用了他獨特的“全休止”,使強大的音響洪流突然被切斷,其效果非常獨特。第一樂章的第一主題由大提琴在閃爍的弦樂背景下呈現,在同樣由大提琴奏出的第二主題之前有一個含蓄的沉默,隻用定音鼓的軟擊來點斷,第三主題用的是瓦格納《黎恩濟》中的禱告主題,剛勁有力;第二樂章是一段充滿感激之情的莊重的宗教音樂,尾聲引用了作曲家大獲成功的F小調彌撒中的“祈福經”一段;第三樂章是個典型的結實的諧謔曲,布魯克納特有的突然輕和突然響的戲劇性對比以及接近室內樂風格的精致樂隊色彩的三聲中部從交響曲主調向大調的轉換,在這裏第一次以鮮明的形象登場;第四樂章同樣具有戲劇性的過渡與對比,這裏采用的主題同樣來自F小調彌撒的“慈悲經”,結尾突然從C小調轉換到光輝勝利的C大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