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30年代的聖彼得堡格林卡沙龍
19世紀中後期,是歐洲資產階級革命與各國民族獨立鬥爭風起雲湧的時代,在這種形式影響下,一種複興本民族文化的思想意識強烈激勵著知識階層。繼德、奧等國興起浪漫主義音樂之後,在東北歐一些國家中出現了一批致力於振興本民族音樂的作曲家。他們的作品以反映本民族的曆史和人民生活為題材,具有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和深厚的民族感情。在他們的作品中,大量運用民族民間音樂素材,追求鮮明的民族風格,這與以前的作曲家僅把民間曲調作為一種色彩,對民風民俗僅作出浮光掠影式的描繪,是存在根本不同的。基於這種特點,音樂史上把這類作曲家稱為民族樂派,或是“國民樂派”。其實這也是一個寬泛而籠統的歸類方式,因為這些作曲家所表現的風格特點雖各不相同,卻都與浪漫主義音樂有著千絲萬縷、難以分割的聯係。
民族主義和浪漫主義運動還大大加強了在音樂中表現遙遠國度裏別致的氣氛與色彩的傾向,19世紀的異國情調首先表現在北方民族思慕的南方的溫暖和色彩,其次表現在西方追求東方那神話般的景象。前者推動德國、法國和俄國的作曲家在自己的作品中轉而表現由意大利和西班牙引起的靈感;後者是因為俄羅斯樂派創作了大量以亞洲神話為背景的音樂作品,從而使東方的魅力產生了國際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