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的本質屬性決定了它必須承擔某些傳播功能,這是紀錄片得以存在的基礎,也是它不斷繁榮發展的動力。事實上,從國家、社會、群體、個體等不同的視角來看,紀錄片具有相互聯係又各有不同的功能。
一、宣傳教化與觀念建構
眾所周知,每個紀錄片製作機構都從屬於具體的國家實體或社會組織。新聞紀錄片、理論文獻紀錄片等紀錄片類型,和電視新聞節目一樣,天然地具有濃烈的意識形態屬性。例如,中國共產黨建黨90周年前夕,中央電視台拍攝了大型理論文獻紀錄片《理想照耀中國》,刻畫了一代代共產黨人的形象,傳達了不同時代共產黨人“為信仰奔走,為信仰奮鬥,為信仰犧牲一切”的理想信念。再如,美國導演斯蒂夫·詹姆斯曆經多年拍攝而成的紀錄片《籃球夢》,講述兩個黑人青年從14歲開始,為進入NBA打球這個夢想而不懈奮鬥,最終夢想成真的故事。這實際上是在建構美利堅民族的價值觀,即任何個體通過奮鬥,都可以改變自己的生存境遇——這就是所謂“美國夢”的內涵。
尼可爾斯認為,紀錄片在民族性建構過程中包含了一種集體歸屬感,它引發共同的利益以及超越契約關係的類似於家庭親屬般的一種更為親密的關係,塑造共有價值觀與信仰,使人們緊緊結合在一起。[17]也就是說,紀錄片在建構族群觀念、啟蒙民族意識等方麵可以發揮積極作用。以紀錄片《絲綢之路》為例,創作者沿著中國古代絲綢之路尋訪,不僅找到了當年的曆史遺跡,更是對中國各民族關係進行了梳理。該片反複提到西域各民族與漢族之間的關係,傳達出各民族和睦相處的觀念。這為中國多民族國家架構提供了曆史參照與合法性說明。
二、反映現實與文化記憶
現實生活是紛繁複雜的,人文社會紀錄片的一個重要使命就是,反映現實生活,幫助觀眾重新認識現實生活,挖掘各種人群的生活狀態,關注弱勢群體,進而發現社會問題,推動社會變革,促進社會公平。1932年,西班牙導演路易斯·布努艾爾拍攝了《無糧的土地》,反映西班牙烏爾達斯山區發生嚴重的旱災,人們掙紮在生死邊緣,但沒有看到任何救援的現實。影片中叮滿馬蜂的驢子,高燒不退的男人,孩子餓死後母親悲苦的臉龐,墜落山崖的山羊等鏡頭,深刻反映了西班牙內戰前夕處於社會底層民眾的悲慘境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