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壯壯於2004年執導的紀錄片《德拉姆》廣受好評。該片格調悠揚舒緩,場景優美壯麗,較完整地呈現了位於雲南、四川、西藏境內橫斷山脈中茶馬古道上人們的獨特生活方式、工作場景和堅定信仰,真實地展示了怒江流域山與水的美麗、壯觀。雖然該片自公映至今已過去了10餘年,今天紀錄片的拍攝手法、創作環境均已發生了很大的改變,拍攝和剪輯的設備與技術也都比之前更加先進;但是,如果從影視傳播的語言元素角度進行分析,觀眾仍然能感受到它帶來的強烈震撼與深深思考。
一、畫麵沉穩舒展
《德拉姆》的畫麵構圖所使用的景別主要以固定遠景、全景、中景為主,節奏和景別的變換並不明顯。以拍攝人物口述時的情形為例,該片沒有采用許多紀錄片所慣用的特寫鏡頭來突出被拍攝對象的手勢、動作、眼神或麵部等細節特征,而是以中景或全景為主,同時充分利用火塘、天井、爐火等自然光源,使人物和環境融為一體,在畫麵造型上達到時空統一。[1]從構圖線條來看,山水和升騰的雲霧是曲線,吊橋則像根粗獷的直線橫臥在畫麵之中,這種差異讓畫麵構圖表現出一定的運動性。
在影片約第31分鍾處,104歲雙目失明的怒族老奶奶拄著拐杖從小木屋外一步步挪進屋內,由於屋外的光線較強,屋簷下的光線較暗,影片通過一段固定全景畫麵,使觀眾可以看清屋外的大山,可以看清緩緩走動的一隻母雞。但是,由於老奶奶在屋簷下處於光線的暗處,所以觀眾看不清她的臉。當她緩步走近鏡頭的時候,身形仿佛一尊雕塑,朦朧而又立體,觀眾看到的是她滄桑的輪廓,心中浮想她年邁孱弱的身軀內究竟藏著多少如煙往事。影片結尾處,一位老喇嘛坐在靠窗的位置朗誦經文,片刻之後畫麵被切換到遠景,觀眾可以看到連綿不斷的群山。隨後,老喇嘛誦經的聲音被放大,直至覆蓋群山、響徹雲霄。這個畫麵暗喻大山雖然造成當地很多年以來封閉的生活狀態,但對信仰的堅持和執著,卻始終維係著茶馬古道上人們的內心和精神世界,並賦予他們淡泊寧靜和與世無爭的內在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