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現場拍攝是兼具技術性與藝術性的拍攝活動。就技術性而言,其涉及手持拍攝、架上拍攝等,這些與其他影視藝術類型拍攝並無本質不同;就藝術性而言,其以創作者與被拍攝對象之間的關係為基礎,體現的是不同的記錄態度。
一、交友拍攝
在紀實拍攝中,創作者最想要的是被拍攝對象真實而自然的生活狀態。但是,在具體拍攝實踐中,創作者往往會遇到三種比較棘手的情況:一是創作者與被拍攝對象不熟悉,被拍攝對象排斥甚至拒絕拍攝;二是被拍攝對象對攝像機不適應,在鏡頭前出現非常緊張、無所適從的狀況;三是被拍攝對象麵對攝像機非常亢奮,出現明顯的“表演化”傾向。為了消除這些情況,交友拍攝方法是重要選擇。這種拍攝方法的基本邏輯是讓創作者深入被拍攝對象的生活,把自己置於被拍攝對象的生活之中,讓被拍攝對象熟悉攝像機在現場,消除對創作者的戒備心理和對鏡頭的陌生感,甚至忘記了鏡頭的存在,以最大限度地拍攝到自然狀態下的人和事。因此,交友拍攝是很好的拍攝方法。創作者能夠以誠待人和充分地深入生活,甚至長時間地與被拍攝對象同吃同住同勞動,有助於達到對某種生活和人物的深入理解,從而更加清楚地知道該拍什麽,不該拍什麽。[22]
交友拍攝起源於美國紀錄片大師羅伯特·弗拉哈迪執導的紀錄片《北方的納努克》。為了拍攝這部紀錄片,弗拉哈迪與納努克一家人共同生活了近兩年時間。在這段時間裏,弗拉哈迪與納努克一家人打成一片,納努克一家人已經習慣了隨時被拍攝。又如楊幹才導演和他的夫人王毅,以前在雲南昆明開了一家廣告公司,因為一次偶然的機會對中緬邊境上一個古老的阿卡寨子發生了興趣,想拍攝一部關於這個寨子的紀錄片。剛開始,村民們對他們不熟悉,他們即使拍攝一張照片,有的村民都會舉起弓弩。後來,他們逐漸和村民們熟絡,並且一待就是8年,甚至最後楊幹才導演還被選為寨子的9位寨老之一,村裏商議重大事情都要征求他的意見。8年之後,他們用幾百盤素材編輯成2小時20分鍾的紀錄片《蛻變》,並參加了第16屆東歐“媒體震撼”國際影視節,獲得“最佳長紀錄片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