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紀錄片創作教程

第二節 紀錄片倫理規製

字體:16+-

任何人都生活在某個具體的社會群體中,紀錄片創作者也不例外。任何社會群體的存在都有其社會規範,也就是如何處理人與人之間關係的約定俗成的規製,包括道德、法律等。紀錄片創作者也需要遵循基於社會規範的行業規範。

一、紀錄片創作中倫理問題的產生

美國學者比爾·尼可爾斯認為,紀錄片通過再現現實與現實世界建立聯係[29],大致方式有三種。一是向觀眾展示現實世界的表象。在觀眾心目中,一旦某部影片以紀錄片的名義出現,所有的鏡頭就應該是真實的,那紀錄片創作者是否能在拍攝時恪守職業道德,保證這些鏡頭的真實性,同時保證它沒有侵犯被拍攝對象的權益。二是代表或傳達了其他人的利益。在很多情況下,紀錄片創作者隸屬於某個團體或某個機構,這些團體或機構的創作原則會對紀錄片創作者的判斷形成幹擾,紀錄片創作者能否在拍攝時恪守職業道德並排除幹擾,保證紀錄片內容是真實的,同時保證它沒有侵犯被拍攝對象的權益。三是可能會以律師代表其委托人利益的方式向觀眾再現世界。例如,表現模式紀錄片中會出現紀錄片創作者圍繞特定的主題進行內容重構的情況,在這個過程中,紀錄片創作者是否能恪守職業道德,保持客觀公正,同時保證它沒有侵犯被拍攝對象的權益。

紀錄片創作者麵對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主要有兩種:一是與觀眾的關係,二是與被拍攝對象的關係。紀錄片創作者與觀眾發生關係的渠道主要是影片本身。從最理想層麵來說,觀眾在影片中首先需要感受到真實,其次是感覺到好看。紀錄片是否好看一方麵與創作者的創作水平有關,另一方麵與觀眾的欣賞水平有關。真實是紀錄片的底線,要求真實則是紀錄片倫理規製的第一個層麵。假如某部影片以紀錄片的名義出現,但是觀眾有證據說明某些情節甚至整部影片是失實的,那麽這部影片就違背了觀眾的觀影期待,進而違背了紀錄片創作者與觀眾本應有的良性關係,當然也就違反了紀錄片要求真實這個倫理規製。進一步來說,如果某部影片以紀錄片的名義出現,但是由於觀眾不了解具體創作過程,即使觀眾感覺影片是真實的,甚至是好看的,但是由於一些主客觀原因,某些情節甚至整部影片實際上都是失實的,那麽也違背了觀眾的觀影期待,進而違背了紀錄片創作者與觀眾本應有的良性關係,當然也就違反了紀錄片要求真實這個倫理規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