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計算機化自適應測驗:理論與方法

第一節 自適應測驗

字體:16+-

自適應測驗(Adaptive Testing)是一種智能化測驗形式(Smart Testing),它能夠根據考生已有的作答對其進行能力估計,然後為考生選擇最合適的考題。文獻中有很多不同的專有名詞用來描述這種測驗形式,包括定製式測驗(Tailored Testing)、個性化測驗(Individualized Testing)、程序化測驗(Programmed Testing)、序列項目測驗(Sequential Item Testing)、作答權變測驗(Response-contingent Testing)、計算機化測驗(Computerized Testing)以及樹狀分支測驗(Branched Testing)。這些術語反映了這種智能化測驗的不同側麵。例如,定製式測驗體現了智能化測驗為每一位考生“量體裁衣”,提供獨特的考試內容;程序化測驗說明這個測驗是受電腦程序控製的;序列項目測驗揭示了智能化測驗中一一按序選定考題展示給考生的現象;作答權變測驗指出了考題的選擇是基於已有作答的基本事實;樹狀分支測驗體現了由於每個考生可能在每個節點(考題)被分流到不同的路徑(接受不同的考題),因而形成了一個有趣的樹狀分支圖。雖然存在很多不同的載體,但是計算機是最理想最普遍的載體,最能體現這種智能化測驗的特點。雖然有很多不同的名字,但是它們都體現了根據考生的表現智能化地開展測驗的特點,因此目前被學術界與工業界普遍接受的術語是自適應考試,而主要的施測方式是計算機化自適應測驗(Computerized Adaptive Testing,CAT)。

一、自適應原則在心理測驗中的應用

早在計算機科學誕生之前,心理學家就把這種自適應的智能化原則運用到心理測驗中去了。著名的例子是智力測驗中的比內智力測驗。早在1905年(請注意在這個時期心理測驗還處於早期發展階段,傳統意義中的標準化紙筆測驗還沒有誕生),比內智力量表就很好地體現了根據考生具體能力調整考題的自適應變化原則。在這個量表中,根據考題難度由淺入深排列,以通過題數的多少作為鑒別智力高低的標準,並且據此提出了智力年齡的概念。比內智力量表的實施過程如下,很好地體現了這個自適應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