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認知診斷測驗
(一)認知診斷測驗的由來
隨著心理測量學和認知心理學的進一步發展,人們越來越不滿足於隻關注個體宏觀層次的能力水平評估,還希望深入了解個體內部微觀心理加工過程,進而揭示傳統標準測驗理論“統計結構”所蘊含的心理學意義。Mislevy(1993)將心理測量學的這種研究視野稱為“認知水平研究範式”(Cognition Level Paradigm)。Frederiksen,Mislevy和Bejar(1993)的專著Test Theory For A New Generation Of Tests的出版,標誌著新一代測驗理論的誕生。新一代測驗理論強調測驗應同時在“能力水平”和“認知水平”兩種水平的研究範式下進行,強調用心理學理論(尤其是認知心理學理論)來指導測驗編製,從而使測驗所測量的特質及對測量結果的解釋具有心理學理論支持(塗冬波,蔡豔,丁樹良,2012)。
在新一代測驗理論中,認知診斷理論被視為其核心。認知診斷測驗(Cognitive Diagnosis Testing,CDT)是認知心理學與現代測量學相結合的產物。它對個體的評價不再隻是對被試的能力層麵的評估,而是要對個體內部微觀的認知狀態(Knowledge State,KS;又名屬性掌握模式,Attribute Mastery Pattern,AMP)(Tatsuoka,1991)進行診斷,進一步揭示個體內部心理加工過程和各種認知特征。這與醫生通過各種檢查而最終確認病人的疾病類型是相似的(餘嘉元,2006)。Nichols(1994)將這種新的診斷評估方法,稱為認知診斷評估(Cognitively Diagnostic Assessment,CDA)。在診斷出了學生個體的認知狀態之後,教師就可以對個體進行針對性的教學補救。因此,認知診斷對於素質教育和因材施教有重要意義。2001年,美國政府的《一個都不能少法案2001》(No Child Left behind Act of2001),規定美國所有實施的測驗應該給家長、教師及學生提供診斷信息(U.S.House of Representatives,2001),可見認知診斷是測驗的發展趨勢(張敏強,簡小珠,陳秋梅,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