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及時行樂:音樂生態綜觀解讀

古典音樂家興亡史

字體:16+-

這樣的狀況,在古典音樂會的場合很難見到,120分鍾的演出,台下觀眾觀賞禮節擺一邊,笑聲不時脫口而出,雙手止不住的頻頻鼓掌,聽音樂會的反應猶如在看一場“秀”(show)。沒錯,“古典音樂家興亡史”不單是一場音樂會,更是一場發人深省的秀,音樂家借助娛樂化的表現手法,猛力諷刺樂壇上眾多光怪陸離的現象,以“商業手法反商業”,的確是一計妙招。

小提琴家克萊曼的琴藝眾所周知,他與波羅的海弦樂團並非第一次來到台灣,但是此行卻多了兩位“跟班”,這兩位跟班來頭不小,起碼他們在YouTube知名度應該大幅領先於克萊曼,“伊古德斯曼&朱”(Igudesman&Joo)這對小提琴加鋼琴的演出搭檔,以無厘頭的搞笑手法,已在YouTube創下超過一千五百萬的點擊量,透過無遠弗界的網絡平台,這對無名小卒成為大明星,再次證明數字時代的力量。

有了“伊古德斯曼&朱”的參與,音樂會票房銷售反常,開演前一個月即銷售一空。能夠如此風靡,在於他們演出手法兼顧深淺層次,橫掃一般市井小民到資深古典樂迷,了解古典樂界越少,姑且當作喜劇表演笑得歡愉,了解古典樂界越多,笑在嘴裏卻痛在心裏。

“古典音樂家興亡史”反映的是現今社會對於古典音樂世界的扭曲,以及古典音樂麵臨的困境,一路從市場層麵討論至純粹音樂的本質。克萊曼使用的小提琴,是意大利阿瑪蒂(Amati)名琴,節目中朱(Richard Hyung-Ki Joo)硬是稱Amati為Armani(阿曼尼)。仔細一想,其實名琴與時尚品牌在當下有何差別,名琴的價格在拍賣會上被漫天哄抬,琴不再是單純用於演奏的工具,而被視為象征地位的收藏品,價值甚至超過音樂家本身,如此一來就像穿上阿曼尼西裝,借重外表顯露社會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