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及時行樂:音樂生態綜觀解讀

旅人來台不見林

字體:16+-

2014年是台灣國樂團成軍30年,“用國樂訴說台灣最美的音樂故事”是樂團自我的定位和期許,以“旅人樂記·台灣”為名的音樂會,正呼應如此思考。音樂會曲目,包括三位外國作曲家來台采風後創作的新曲,以及二位新生代作曲家運用本土素材創作的作品。一場音樂會下來,高下立判。

三位外國作曲家分別是:盧森堡的馬賽爾·溫格勒(Marcel Wengler)、日本的可知奈尾子(Naoko Kachi)、德國的貝恩德·法蘭克(Bernd Franke)。這三位來自不同國度的作曲家,在國樂團力邀下,遊曆台灣。團方意在透過外國音樂家之手,點燃交流的火苗,把具有台灣特色的聲音傳遞出去,同時經由他們的作品,給予國樂團跨文化的洗禮。

音樂世界本就因多元文化的注入而豐富,如同門德爾鬆第三號交響曲《蘇格蘭》和第四號交響曲《意大利》,均為作曲家他地一遊後的音樂日記,在樂曲中自然聽得到萃取於他地的民謠風格或舞曲節奏等。此次,國樂團邀請外國作曲家來台,無非希望他們將走看之間所體會到的台灣風情不著痕跡地寫入音符中。然而,委約創作最刺激的是,在作品誕生之前,委托者幾乎很難預料到結果,通常隻能期待。

5月18日是這趟采風之旅謎底揭曉的時刻。檢視三人背景,溫格勒曾為香港中樂團譜作《寶船》、《龍年》;可知奈尾子2013年參加香港中樂團的作曲比賽獲得季軍;法蘭克與大陸旅德琵琶家董亞常有互動。也就是說,他們來台采風之前,對於國樂器或國樂團多少有概念,或較能降低以西方交響樂團編製想象國樂團而誤入叢林迷失方向的可能性。

藝術創作的方法本就沒有硬性規範,但是作曲家的意念多半可顯現在樂曲的表現手法上。音樂會開場曲、溫格勒的《序》給人的感覺是,其將聆聽到的北管音樂同柴科夫斯基第一號鋼琴協奏曲產生聯想,然後將兩者的旋律進行拚裝和串接。這種後現代拚貼手法可被視為幽默的趣味,但一不小心就變成以西方主觀意識出發,借用小聰明來賣弄異國情調。平心而論,北管和柴科夫斯基,在台灣樂迷耳裏聽起來應該是非親非故。後現代手法成敗關鍵在於音符鏈接所引發的“符號作用”(signification),乍看可恣意而為,但風馬牛不相及的拚貼能否引發聽眾共鳴,則是大有可疑之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