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巴多、馬澤爾等指揮大師2014年相繼殞落,似乎也畫下一個指揮時代的句號。近幾年在金融風暴影響下,歐美樂團的裁員、倒閉、減編、罷工等事件頻傳,新的一年,此風看來還未止盡。這波樂團的重整風潮,無論是實質樂團間的整並,還是樂團內部的體質調整,一再說明,若以過去的慣性經營樂團,隻限於過去的模式安排曲目,雖可逞一時之強,不會瞬間落得乏人問津,但未來的危機依然難以閃躲。
這波樂團的洗牌,外顯原因雖然是金融風暴,導致民間捐款減少、政府支助文化的預算縮水,卻也將現代樂團隱藏多時的真實現況昭告於世,如果不是倚靠這些來自民間或政府的資金撐著,以當前觀眾規模擴展的速度,單就票房收入要承擔樂團的營運,對於大部分的交響樂團來說,幾乎是不可能。
觀眾開發迫在眉睫,原因不在於可以帶給樂團多大筆的鈔票渡過難關,而是當觀眾不願以行動支持,樂團搖搖欲墜時民眾選擇冷漠,如此一來樂團就算活著好像也沒有什麽意義,也就加速關門的正當性。因此危機當下,證明自己存在的必要也就變得異常重要。可是截至今日,許多美國樂團,在宣告倒閉時,社會上雖然有些不平之聲,但鮮見民眾和輿論有什麽積極的具體作為。
布達佩斯節慶樂團創辦人、指揮菲舍爾(Ivan Fischer)日前語出驚人,點出當前交響樂團形態麵臨的挑戰,“交響樂團現今的形式,幾十年之後必然會消失”。麵對各團棘手的財務狀況,他不認為未來還有足夠的經費喂養大型編製樂團,“我會期待更為彈性的樂團形式,它可適應不同作曲家的作品和觀眾聆聽的需求,進行編製調整,也能依據手中掌握資源的多寡適度改變”。
當今樂團的編製大小,可是幾百年演進下來的結果,以因應各型各類的曲目,尤其是經典的管弦樂曲目。當作曲家運用的編製愈大,樂團的規模也跟著增長,而隨著樂團人數的增加,作曲家能夠譜作的樂手空間也就自然向前邁進。這種雞生蛋、蛋生雞的關係,若要產生變化,樂團和作曲家兩者,恐要有一方必須先往後退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