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錢不是萬能,沒錢萬萬不能”這句話道出當今許多樂團和歌劇院的心聲。2007年金融風暴襲卷全球後,“營收赤字”、“申請破產”、“罷工”、“關門”等字眼相繼伴隨著歐美音樂團體。2011年4月,“美國五大樂團”之一的費城樂團決議向美國政府提出破產保護,敲響最具影響力的警鍾;2013年年底,成立70年的紐約市立歌劇院宣告下台一鞠躬,使出致命的一招。
然而以上兩者隻是冰山一角,因為這幾年下來應聲倒地的地方性樂團、歌劇院更是不勝枚舉,隻不過費城樂團和紐約市立歌劇院因知名度高,獲得眾人更多的關注。就在樂迷對於這類新聞從吃驚到習以為常的當下,過去兩個月,一波又一波的新訊息,尤其是樂界重量級人事物的動向和言語,讓人嗅到一股前所未有、山雨欲來的氣息。
從2007年至今,一晃眼7年過去,歐美樂團麵對的銀子問題,為何尚未有平息的跡象,反而未爆彈愈來愈多,理由其實很簡單,首先需要了解樂團經費來源。絕大部分歐洲樂團的經費以政府的資助為主,當政府財政出現狀況,連帶影響文化預算的分配,一級樂團在政府支持力減少之時,能夠開源的條件和手中握有的籌碼相較為多,因此危機發酵期較長。
至於美國樂團,幾乎是法人組織,營運經費多半來自巨額讚助或小額捐款,金融危機之後,企業與個人的口袋變淺,捐贈的行為大受影響,名聲好、體質佳、本錢豐、財務製度健全的樂團,麵對危機處理的能力較高,但是當大環境不見春燕飛來,能耐也就愈來愈有限。
這波山雨欲來的氛圍,由阿姆斯特丹皇家大會堂樂團和布達佩斯節慶樂團創辦人伊凡·菲舍爾領頭製造。位居全球頂尖樂團之林的大會堂樂團9月透過年報對荷蘭政府喊話,指出如果政府不提高補助,荷蘭人將失去世界級的資產,樂團商務總監大衛·巴讚(David Bazen)斷言,“我們現在雖處穩定,但削弱的速度也可以很快”。樂團執行長甚至表示,不到兩年,荷蘭就將失去國際級的樂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