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隔六年,柏林愛樂再次來到台灣,在記者會上拉特爾誠懇地說,很多人說被我們的音樂所啟發,事實上我們受台灣樂迷的啟發甚多,六年前在兩廳院的廣場上,我們看著數萬名的民眾不畏風雨聆聽我們的音樂,感覺非常不可思議。
柏林愛樂在樂界首屈一指,被譽為古典樂界的天團,在柏林愛樂來台的音樂會上,相信很多人與我一樣有了切身的感受。柏林愛樂來台之前,已在北京、上海、首爾等地巡回演出,也就是說同一套曲目,他們已經演奏不止一次,因此按常理推斷,他們會顯疲態,而這些假設,在柏林愛樂於舞台上演奏出第一個音符時,便被推翻,我實在是太小看天團了。
布魯克納第九號交響曲,是公認的重量級曲目,所謂重量級,在此指的是結構上的,也是技術上、情感上的,演出如此大部頭的節目,團員應該不會輕鬆,但是在柏林所有團員的臉上,我看到一種渴望,拉奏時他們微笑而且沉醉,一點都看不出旅途的勞累,更不會在乎演奏此曲的次數。
舞台上,這樣愉悅的情緒,很自然地轉變成音樂的感染力,布魯克納的作品中充滿管風琴式的音響效果,當樂團整體大力發聲的時刻,那種聲響放射出來的能量,幾乎要把兩廳院的屋頂掀了,觀眾如果神經敏感一點,可能已起雞皮疙瘩。
柏林愛樂為何有那麽大的爆發力和潛能?據我觀察,理由絕非單純的“技巧好”,更重要的是自信和榮譽感。柏林愛樂從草創至今聲名遠播,也就是說每一代的團員身上必須承載“我是世界第一樂團”的壓力,以及肩負維護世界第一地位的使命。如此一來,為了達到目標,避免砸了招牌,榮譽感自然而生,也因此他們在舞台上流露出一種舍我其誰的模樣。
此次柏林愛樂表現令人驚歎的另一個原因,可歸諸於團員與拉特爾的感情,2002年拉特爾接下柏林首席指揮的棒子,上次來台時,他就任才4年,與團員仍在情感與專業磨合的階段,因此當時的演出,感覺上兩者相敬如賓卻較少默契。9年過去,拉特爾與柏林愛樂不合的傳聞,不僅沒有成為事實,雙方還簽下另一個十年約。從音樂的表現上也可窺之一二,拉特爾指揮棒一點,他要什麽團員給什麽,而且給得加倍,當我看到從樂團首席到坐在後排的團員,使勁拚命演奏的神情,可以斷定英國佬拉特爾已征服了這群趾高氣昂的藝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