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指揮台上的呂紹嘉沉著冷靜,透過優雅的肢體動作,引領出樂團潛藏許久的爆發力。很難想象,這位啟發性極強、猶如天生舵手的指揮家,在讀大學之前,指揮兩字從沒出現在他的“誌願”裏。
曾任漢諾威歌劇院音樂總監的呂紹嘉,是國際舞台上最具聲望的華人指揮,多次在柏林喜歌劇院、雪梨歌劇院大顯身手,每次回台,無論指揮哪個樂團,觀眾總是期待他帶來驚喜,因此不管布魯克納第五號交響曲、肖斯塔科維奇第四號交響曲多麽冷門偏澀,隻要遇上呂紹嘉,票房就會升溫。
呂紹嘉散發出來的吸引力,是一種對藝術的美好追求,因為他相信音樂是細火慢燉的精致藝術,而非瞬間而逝的燦爛火花,觀賞他的彩排與演出是兩種不同的經驗。
呂紹嘉的彩排效率很高,以外科解剖的犀利刀法,點出樂手各式疑難雜症同時對症下藥,樂團經過他全套調整後總會變得不同於以往。呂紹嘉能夠達到這樣的火候,在高超的指揮技巧之外,靠的是一顆“心”:在走進排練場之前,他從不設定樂團的極限,總是以鼓勵的言語帶領團員,以誘導、溝通打通任督二脈。他曾笑說樂團的本質其實沒什麽不同,就算世界頂尖樂團也一樣,“指揮總得把蘿卜放在前頭,然後拿著指揮棒在後麵驅趕著”。
正式演出到來,呂紹嘉放下解剖刀,取而代之的是信任和解放,他相信樂團可以完成使命,甚至期待團員能夠回饋更多,一場布魯克納第五號交響曲的演出,NSO團員一路奮進直到曲終爆發力不減,演出完呂紹嘉很感動,“麵對龐大的樂曲,樂團最後一刻沒有露出疲態,反而火力十足”。每次演出完畢,在後台看到的呂紹嘉,是一位會為精彩演出而興奮,會被觀眾熱情感動的指揮,有一次他與NSO的演出,安排了一首匈牙利現代作曲家李蓋提(Gy?rgy Ligeti)的作品《氛圍》,演出結束他逢人探詢“感覺好聽嗎,會不會太現代?”,可見觀眾在他內心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