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及時行樂:音樂生態綜觀解讀

指東指西的台北市立國樂團大賽

字體:16+-

帕努拉(Jorma Panula)何許人也?他在世界樂壇享有“芬蘭指揮教父”美名,其活躍於全球舞台的門生包括Esa-Pekka Salonen、Sakari Oramo、Jukka-Pekka Saraste、Osmo Vanska、Mikko Franck等人。因此當這位西方指揮教育體係的代表人物,來到台灣拿起台北市立國樂團的指揮棒,演奏起國樂作品時,以西方音樂為主導的指揮世界悄然發生變化,而且變化還不止於此。

台北市立國樂團年一月首次舉辦“國際指揮大賽”,大賽評審團主席便由帕努拉出任,該賽最大特色要屬參賽者從初賽開始必須同時指揮中西樂團和曲目。帕努拉在8月30日的音樂會上,可以說身先士卒。

上半場他先與台北愛樂樂團演出門德爾鬆《仲夏夜之夢》選曲,接著是鍾耀光的兩首作品:寫給小提琴、二胡和弦樂團的《牡丹亭之寫真、拾畫》及華洲園掌中戲團與樂團同台演出的《哪吒鬧東海》。下半場以柴科夫斯基《羅密歐與朱麗葉幻想序曲》開場,接著台北愛樂退場而台北市立國樂團登場,帕努拉開始他的國樂團初體驗,揮棒指揮趙季平《古槐尋根》、馬聖龍與顧冠仁的《東海漁歌》。壓軸為台北愛樂和台北市立國樂團合體,一同演出辛滬光《嘎達梅林》。

過去隻需專注“指西”的西方指揮,現在還需嚐試“指東”,雖然這是自由嚐試和選擇的問題,但如此變化,帕努拉自己可能都深感意外,隻能歸因時勢所趨。在人類曆史上,文化話語權總是伴隨經濟主導權而來,當下華人地區經濟實力的增長,自然提升華人文化在世界舞台被關注的程度,或是擾動起過去並不存在的好奇。也就是說當這個世界的運轉,已非西方全然主導的情況下,套句英國逍遙音樂節總監的一席話,“我們必須正視古典音樂在亞洲的發展”,事實上華人音樂的舞台還不僅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