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懷念一匹羞澀的狼

與鬼魂的一席談

字體:16+-

那些鬼魂,他們更像是詩人,孤獨地走過夜晚空寂的街道,回憶……

世界是一幢鬧鬼的房子。這樣的句子當然也比得“世界是一座牢獄……”之類,成為哈姆萊特式的名言,但卻更加本質和曖昧。它在不經意間如閃電一樣,觸及了我們內心的什麽地方。他的這些與往昔的幽靈或現實的鬼魂的交談,本身或許並不詭秘,但交談的姿勢和細節卻往往如洞燭,如鬼火,讓人聞之徹悟而驚悚,或如握芒刺,不能擱下。

對很多人來說,通過對記憶的不斷返回與咀嚼來進入寫作,可謂常態,但得其要領者並不多。大多數情況下,個人記憶能否進入公共經驗是一個前提,但這個說說容易,要做到卻很難,1990年代的張曙光就是因為創造了一種“私人敘事”的節奏與語態,而成為了這代詩人中經典化的範例。究其根本,是因為他在適合的年代,用了適合的方式,講述了適合的內容—在壓抑而陰鬱的精神與美學背景中,通過講述過去來隱喻現在,傳達一種“節製的傷感”或“含而不露的頹廢”,從而獲得公眾微妙的共鳴,以及某種對現實的咀嚼與回應,以及對當代詩歌傳統的一種延續與修正。表麵看,這也許是“被解釋”的結果,但對於優秀的詩人來說,一切都源於他無與倫比的敏感意識,以及閃電般銳利的洞察力。

如今,這種氛圍與語境當然已經不再。“張曙光式的敘事”所特有的藝術精神與策略美學,也無法再做過去的那種詮釋。但是作為真正久遠的抵達生命經驗的方式,它所具有的力量卻從未弱化和消失。隻不過,聰明的詩人更知道問題的根本在於“如何讓過去產生意義”,更知道讓其生命經驗與理解中那些要命的東西,如何在平靜的敘述中更清晰地浮現出來。所謂庾信文章老更成,或許是深入中年之後的徹悟,我在他的詩中讀到了更多老博爾赫斯式的思辨,那種含而不露的透辟與精警,以及那種問而不答的自明與洞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