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湖南地理

第四節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字體:16+-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位於湖南省西北部,土地麵積15486km2,居住著土家族、苗族、回族、瑤族、侗族、白族等少數民族,2012年年末人口289.65×104,其中土家族125.98×104,苗族99.46×104,少數民族占總人口的3/4。湘西各民族長期以來處於大雜居、小聚居的狀態。

地處雲貴高原餘脈,武陵山脈自西南向東北蜿蜒,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平均海拔800~1200m。岩溶地貌發育。地貌輪廓是一個以山地為主,兼有丘陵和小平原,並向西北突出的弧形山區地貌。武陵山脈由北東向南西斜貫全境。龍山縣大靈山海拔1737m,為本區最高點。境內岩溶地形廣泛發育,多溶洞和伏流。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四季分明,降水充沛,但光熱偏少,氣候立體特征明顯。

主要河流有沅江及其支流酉水、武水等,沱江、猛洞河、花垣河皆為武水一級支流。自治州水能蘊藏量168×104kW,可開發量108×104kW。

已探明礦產主要有鉛鋅、汞、錳、鋁、煤、磷、紫砂陶土、水泥灰岩等,其中錳、汞、鋁、紫砂陶土礦居湖南之首,錳儲量居全國第2位,汞儲量居全國第4位。

野生動植物資源豐富,屬國家和省保護的動物有68種。孑遺植物有水杉、珙桐、銀杏、南方紅豆杉、伯樂樹、鵝掌楸、香果樹,藥用植物有杜仲、天麻、樟腦、黃薑,出產油桐、油茶、生漆和名貴中藥材。國家保護珍稀動物有雲豹、金錢豹、白鶴、白頸長尾雉、獼猴、水獺、大鯢等。

湘西州戰國時屬楚黔中郡,西漢屬武陵郡,三國時初屬蜀,後屬吳。晉屬荊州武陵郡,隋唐五代屬黔中道,宋代為荊湖北路的辰州、澧州。元為湖廣行省恩州宣慰司、辰州路、澧州路和四川行省永順宣慰司以及新添葛蠻安撫司地。明置永順宣慰司、保靖州宣慰司,其餘為嶽、辰兩州地。清置永順府和鳳凰、乾州、永綏直隸廳,東北部為澧州地。1914~1922年為辰沅道。1938~1949年為第八、九行政督察區。1952年成立湘西苗族自治區,轄乾城、鳳凰、花垣、瀘溪、古丈、保靖。1955年改為湘西苗族自治州。1957年9月設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州府設吉首,下轄10縣。1988年年底所屬桑植、大庸劃入張家界市。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現轄7縣1市,即吉首市和瀘溪、鳳凰、花垣、保靖、古丈、永順、龍山7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