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後馬克思主義:解構還是僭越?

一、基本內容

字體:16+-

後馬克思主義的辯證法觀集中體現在德裏達的分延思想、拉克勞和墨菲的對抗理論、齊澤克的征兆辯證法、詹姆遜的認知測繪方法之中,他們突出分析與強調了事物的差異性、對抗性、否定性、偶然性,並將其作為自己分析政治、社會現象的方法論依據,構成後馬克思主義辯證法觀的基本內容。

(一)德裏達的分延思想

雅克·德裏達是後現代思潮的靈魂人物,他針對整個西方傳統形而上學提出的以分延(或延異)思想為核心的解構主義方法,被後現代主義者普遍認同和運用,對拉克勞、墨菲、齊澤克等後馬克思主義者也產生了深刻影響。1993年4月,德裏達在加利福尼亞大學思想與社會中心舉辦的國際研討會上,就“在國際觀點的全球危機中馬克思主義往何處去”的主題做了題為《馬克思的幽靈們——債務國家、哀悼活動和新國際》的報告,成為後馬克思主義的經典,其中貫穿的仍是解構主義的基本方法,因此對德裏達解構方法的深入了解對於把握後馬克思主義的辯證法觀是非常必要的。

德裏達的解構思路是由其思想理論的中心問題決定的。德裏達思想關注的核心是起源(genèse)的問題,即西方傳統形而上學討論的觀念的起源、認識的起源、意義的起源等本體論問題,自古希臘起對本原的探尋就成為哲學的根本問題,本體論也成為哲學存在的根基,經過巴門尼德、蘇格拉底、柏拉圖、亞裏士多德等思想家的創造,以柏拉圖理念論為代表的理想主義觀念論成為西方哲學的主流,並在近代以來被笛卡兒、康德、胡塞爾等哲學家所繼承和發展,乃至懷特海說:全部西方哲學史都是柏拉圖思想的注腳。[1]這種觀念形而上學認為全部存在物都有其統一的終極基礎,所有現象的存在背後都有其本質根據,一切變化中都貫穿著某種恒常性,而這種同一性、本質性、恒常性隻能夠被理性認識和把握,通過邏輯來證明和表述,理性被當做衡量一切現存事物的唯一尺度和裁判者,成為對同一性和不變性的信仰,這就是被德裏達稱為“邏輯中心主義”或“在場形而上學”的西方文化的核心與理念基礎,他指出:“邏各斯中心主義就是作為存有論的哲學,也就是作為在者所是科學的那種哲學。而意味著存有論或無論什麽科學學科的那個‘論/邏輯’(logie),正好就是某種聚集性的合理性觀念。我的感覺是,盡管在西方哲學史中存在著所有那些差異和斷裂,邏各斯中心的母題卻是恒常的;我們在所有地方都能找到它。因此,在我所有的文本中,無論涉及的是柏拉圖、笛卡兒、康德、胡塞爾還是海德格爾本身,我都嚐試著指明這種邏各斯的恒常性,這種被邏各斯的證明。”[2]德裏達正是通過對本原問題的深入考察,揭示了在場形而上學的內在矛盾,形成自己解構主義的獨特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