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馬克思主義女性主義是女性主義在發展過程中受到了馬克思主義理論及後結構主義思潮深刻影響而產生的一種理論形態,雖然在學術界影響並不廣泛,但其發展對女性主義理論派別、後馬克思主義思潮發展而言都是其中不可忽視的一個支流。對我國學界來說,研究這一理論形態對於全麵地了解西方女性主義理論、更好地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婦女理論都有著一定的意義和價值。
(一)女性主義的起源及其發展曆程
眾所周知,在人類進入父權製以後的幾千年曆史中,婦女一直處於被壓迫、被奴役的社會地位,沒有提出過自己的政治要求,也沒有形成獨立的婦女群體和社會政治運動。直到18世紀的法國啟蒙運動,婦女的價值問題才在自由、平等、博愛的呼聲中被作為一個重要的社會問題提出。女性主義理論在婦女爭取平等和解放的鬥爭實踐中孕育而生,並不斷地與各種社會思潮、哲學理論合流,形成了內涵豐富的理論以指導婦女運動的實踐。
女性主義包含了兩個層麵的內容:理論層麵與實踐層麵。從理論層麵上看,女性主義是一種強調兩性平等,對女性進行肯定的價值觀念、學說或方法論原則;從實踐層麵上說,女性主義既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的革命、一場提高女性地位的政治鬥爭,又是一場爭取婦女解放的社會運動。根據這種理解,我們可以把女性主義嚐試性地定義為:以消除性別歧視,結束對婦女的壓迫為政治目標的社會運動,以及由此產生的思想和文化領域的革命。[1]在女性主義的發展中,它的內涵和外延都得到了不斷的豐富和發展,它正在走向世界——旨在把女性從一切形式的民族壓迫中解放出來、促進各國婦女之間的團結,它也正在走向多元化——旨在結合各個國家具體的文化和經濟條件來考慮婦女解放的重點和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