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到美國一遊,順便也聽了音樂會。原來紐約客們的音樂會素質不如北京人,或者至少不比咱們北京聽眾高明到哪兒去。暑期都在紐約度過,在林肯中心的音樂圖書館讀書聽音樂、淘二手唱片、逛音樂書店……當然也少不了聽音樂會:現場聆聽了林肯中心費雪大廳的兩場音樂會、莫紮特音樂節的開幕音樂會和“加冕”主題音樂會。
第一場音樂會內容是莫紮特第一和第四十一交響曲,老莫紮特—列奧波德·莫紮特的“玩具”交響曲。莫紮特的交響曲裏每個樂章結束時,紐約客們都呼啦呼啦叫好鼓掌,法國指揮家路易·朗格熱非常無奈,鬱悶無比。這還不算最糟糕,最讓人啼笑皆非的是莫紮特第四十一交響曲演奏中,竟然融進了童聲哭啼。第二場是“加冕”主題音樂會,有第二十六號鋼琴協奏曲“加冕”和著名的“加冕”彌撒,鋼琴家是炙手可熱的加裏克·奧爾森(Garrick Ohlsson),“加冕”彌撒的女高音獨唱則是鼎鼎大名的韓國女高音洪惠京。紐約客們比第一場有節製,但還是勇敢地在莫紮特協奏曲第一樂章結束後給鋼琴家熱烈的掌聲,美國人奧爾森含笑致意,我在下麵樂壞了,這哥們脾氣真好,換了穆特大姐一定再發一次飆!不過話說回來,不知道穆特大姐麵對美國人時會不會有脾氣呢?還是到了中國脾氣就變大了?
必須要“正本清源”的是,音樂在剛走出宮廷成為資產階級以及市民能夠消費的文化產品時,“問題”比今天要多得多。19世紀巴黎歌劇院裏的混亂場麵是今天的人們無法理解的;就連貝多芬的老窩維也納,1800年當局甚至不得不通過法律,禁止帶狗進入劇院、命令紳士們脫掉禮帽,等等。但法令終歸是紙上的條文,實際上觀眾們大聲鼓掌,樂章之間興高采烈地歡呼,大家夥高興了,音樂會上把樂章拿出來重奏一遍乃是家常便飯。重要如貝多芬第九交響曲之首演,1824年5月7日可愛的維也納人還在諧謔曲裏稀裏糊塗亂鼓了一通掌呢。幸好貝多芬耳聾,當時又坐在台上當監製人看著演員們,要是樂聖耳聰目明,還不得氣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