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和諧之詩:樂遊法蘭西

奧菲歐的“優雅一族”

字體:16+-

結束了在海濱小鎮的學習,該進入大城市了。位於波爾多的高等政治學院是我的目的地,然而對此毫無興趣的我,離開前向朋友們打聽的事情卻是如何在波爾多找到那裏的“組織”—有關巴洛克音樂。朋友們告訴我,到那裏可以找弗朗索瓦絲·裏夏(Fran?oise Richard)夫人,她領導著一個在當地頗有影響力的十六人小組叫“奧菲歐巴洛克合奏團”,水平也相當出色,而且最關鍵的是他們一直缺好的男高音。

又有人告訴我,那幫人可不一般,都很雅致!波爾多作為法國傳統意義上富裕的大都市,市民生活是非常布爾喬亞式的。而這群人有大學教授,有名律師,有會計師,有銀行家,這個小團體還走出了不少專業人才,或許年輕時在這裏業餘玩票,發現自己有天賦後以此為業:曾有兩個成員後來接受了專業的訓練,現在就被威廉·克裏斯蒂招募進了大名鼎鼎的“繁榮藝術古樂團”!這個小組很大程度上繼承了1607年的意大利學會(Academia)的傳統,職業和業餘的結合在其一,巴洛克音樂的愛好是其二,將音樂作為雅致生活的一部分。

雖然是業餘的社團組織,但在專業方麵一點也不含糊:識譜的能力比許多中國職業歌手還厲害。“奧菲歐”每周排練一次,演出前集中排練一個周末,就這樣一年內我們排了三四套音樂會曲目,演出則更多。

無疑這裏每個人都是音樂愛好者:幾百年時間的流逝並沒有摧毀熱愛藝術的社會精英們實踐藝術的土壤。某種程度上說,浪漫主義時代在一定程度上割裂了傳統:或者規模龐大的篇章,非大型音樂廳不足以容納;或者私密到沙龍,隻有一架鋼琴和一個人聲或者幾件樂器,但炫耀的成分和濫觴的情感與日俱增;技術的進步也帶來樂器和演奏方法的革新,音量越來越龐大的樂器、音域越來越寬廣的人聲固然激動人心,但藝術上也喪失了巴洛克的輕靈、纖細、脈動和自由。今日的回歸,未嚐不是對浪漫主義的再認識。有趣的是,“奧菲歐”的十六人中對瓦格納的看法也涇渭分明。有人超級迷戀,而有人則嗤之以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