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德爾的這部清唱劇《伯沙撒王》(Belshazzar)相信知道的人不多。我孤陋寡聞,也曾心存疑慮,事先的閱讀甚至進一步加深了我的疑慮:取自《舊約》中巴比倫王國覆滅的故事,亨德爾能否以清唱劇的形式用舞台表現出來?雖然清唱劇這個體裁本身就是為了規避教會的限製,但此劇本身缺乏宣敘調對白對劇情的推進。《伯沙撒王》這部劇本身並不知名,1745年首演時也並不成功,導演克裏斯朵夫·內爾(Christof Nel)用什麽讓我們信服,又能帶來什麽新鮮的體驗呢?
當今最炙手可熱、全球最難邀請到的古樂指揮大師瑞尼·雅各布斯(René Jacobs)其實幾年前已經指揮過一次此劇的音樂會版本。此次推出舞台版,相信他一定對這部作品十分推崇並有自己獨到的詮釋。而聯合製作方的分量也為這個新製作做了保障:柏林國家歌劇院、因斯布呂克古樂節、圖盧茲歌劇院和普羅旺斯艾克斯歌劇節。
亨德爾的這部清唱劇其實戲劇性非常強,劇本作者就是寫《彌賽亞》劇本的那位查爾斯·詹寧斯(Charles Jennens)。創作團隊的才華讓人佩服。缺乏對白對劇情的推進,就用別的元素來補充。不管是肢體語言還是對舞台的靈活調度,均彌補了清唱劇舞台製作的先天缺陷。合唱團在不同的段落、不同的舞台位置代表了不同的族裔,以色列人、巴比倫人、波斯人;伯沙撒王、母後、猶太囚徒預言家、波斯王子等無不栩栩如生;幼發拉底河幹涸、飲酒尋歡、預言家宣告神旨、以色列人被解放等場景都被導演巧妙地創作出來。260多年後,這部作品猶如鳳凰涅槃一般獲得了新的生命。當年,倫敦的觀眾們無不自比被神耶和華選中的以色列人,而今天宗教和政治早已分離,觀眾則以獨立的角度審視《舊約》中的這個傳奇故事,去看待一個王朝的興衰成敗;當年教會禁止特定時期舞台上演娛樂作品,從而部分催生了清唱劇這個擦邊球體裁,今天亨德爾的偉大戲劇終能搬上舞台;當年激烈的競爭和殘酷的現實也使亨德爾不得不考慮成本和收益因素,改寫清唱劇而非耗資高昂的歌劇,而如今受益於廣泛的藝術讚助體係,如今的歌劇院和音樂節能夠投巨資延請全球最優秀的陣容推出這部《伯沙撒王》;最後一點:當年倫敦首演失敗的原因之一就是倫敦觀眾還不適應這麽艱深的作品,而如今的觀眾不管受教育程度還是審美趣味都大幅提高,謝幕時長達數十分鍾的掌聲、歡呼就是明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