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巴黎巴士底歌劇院重新製作了阿萊維的歌劇《猶太女》(La Juive)。《猶太女》創作於1835年,19世紀時是巴黎歌劇院的保留劇目,到1934年最後一次製作為止,上演超過600次;1875年1月8日巴黎歌劇院新址加尼埃宮首次公演的劇目就是這部《猶太女》。
政治的《猶太女》
《猶太女》的政治意味相當濃厚。雖然歌劇發生在1414年的康斯坦斯[1],但在19世紀30年代,直接代表了對猶太人社會地位的重新定義:阿萊維和另一位著名的法國大歌劇作曲家梅耶貝爾都是猶太人,法律允許猶太教等宗教自由活動,舞台上也可以光明正大地推出猶太人主角,文學領域也有巴爾紮克的《人間喜劇》。直到後來發生了著名的“德賴福斯案”[2],反猶主義逐漸抬頭,希特勒在德國上台,這部歌劇終於被束之高閣。直至2007年,巴士底歌劇院才重新製作了這出歌劇,距離上一次製作已然74年。
故事依舊感人——永恒的愛情戲:被禁止的愛情。猶太人埃萊阿紮(Eléazar)收養了基督教布洛尼紅衣大主教(Cardinal de Brogni)早年的女兒拉謝爾(Rachel),被當作猶太女兒撫養長大的拉謝爾和列奧波德王子(Prince Léopold)相愛,後者化名猶太畫家薩繆爾(Samuel)。然而當真麵目揭開,基督教的王子與猶太人的女兒相愛,等待他們的必將是死亡。雖然第五幕中真相大白,拉謝爾卻決定絕不背棄猶太教,以死殉教;紅衣主教得知拉謝爾是自己女兒,悲痛欲絕。沒有勝利的一方。歌劇充滿了悲傷、憤怒和失望。彼此充滿宗教敵意的雙方,強烈碰撞後引爆出死亡的烈焰。
這次製作的班底也深刻體現了矛盾與融合。導演皮埃爾·奧迪(Pierre Audi)出生於黎巴嫩首都貝魯特;指揮是出生於以色列特拉維夫的丹尼爾·奧任(Daniel Oren);編舞則是出生於德黑蘭的伊朗裔阿米爾·侯賽因普(Amir Hosseinp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