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世紀的門德爾鬆到20世紀中葉的蘭朵夫斯卡和納迪婭·布朗熱等,都算巴洛克音樂複興的先驅。真正意義上的巴洛克音樂,亦即采用巴洛克樂器和演奏方法的音樂,於20世紀六七十年代開始複興。當年的勇將們如今已都入垂暮之年,如古斯塔夫·萊昂哈特、尼古拉·阿農庫特等。
20年前巴洛克音樂方興未艾。1987年是一個極為特殊的年份:雨後春筍一般誕生了許多巴洛克樂團和機構,其中就有尼蓋的宗教音樂團(Le Concert Spirituel),威廉·克裏斯蒂的繁榮藝術古樂團重新排演了呂利的歌劇《阿提斯》(Atys)。當然了,凡爾賽巴洛克音樂中心也在當年創立。距離巴黎隻不過20公裏,可是凡爾賽卻是如此獨特、如此與眾不同,在全法國找不到類似的地方。這裏的一切,都深深打上國王的印記:不管是宏偉奢華的凡爾賽宮,還是仿佛依舊停留在過去的、以聖·路易大教堂為核心的聖·路易街區。
距離凡爾賽宮不遠處的一座樸素的小院子,就是過去所謂的皇家娛樂事務總管處(H?tel des Menus-Plaisirs)。這個名字翻譯得很滑稽,但我的確想不出更好的譯法。“H?tel”並非指賓館,而是有宅邸、衙門之意,中文譯成“府”字是再恰當不過的;“Menu”也並非指菜單,而指一切王室用品的管理;“Plaisir”則指的就是宮廷的舞會、表演、慶典、焰火、服裝等,當然也包括戲劇、喜劇、音樂等的組織和管理運營。後來路易十六統治末期,參加三級會議的來自全國各地的代表們還曾經下榻此處,這裏也部分見證了這段曆史。
如今,這個小院子也算部分回歸了波旁王朝時的用途。現今的凡爾賽巴洛克音樂中心,下屬研究、出版、演出、教學四個部門,無疑是法國巴洛克音樂的重鎮。安靜的小院子,時常傳出排練的聲音,或者小孩子們的歡笑。因為教學部門下屬成人和兒童兩部分,分別擁有一個成人和童聲的聲樂組合。每間屋子都是用一個法國巴洛克時期的作曲家命名;前庭院裏磨得光滑的石頭中庭;後庭院裏兩排整齊的小樹;早已幹涸的小水槽,現今是孩子們玩耍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