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六年(1826)二月,緊張、繁忙的海運正式開始。兩江總督琦善奏稱,商船九百餘隻,載米八十萬石,已開赴出海地點,等二月初八日風順開船。若遇順風,十餘天後即可到達天津。受兌後的海船行駛神速,天津鎮總兵克什德和直隸總督那彥成奏報:二月二十八日,蘇州長洲縣第十三號鬱同發沙船,已經駛抵天津所轄洋麵,水師營參將李心德當即將其迎護至攔江沙外寄泊,於第二天清晨乘潮引進天津海口。那彥成預料此後各船可接踵而來,於是命令各員做好接收準備。鬱同發沙船的入港,揭開了海運到津的序幕。此後,有關海船到津的奏報絡繹不絕。山東也數次奏報船隻途經山東的情況。押首參將關天培到達天津後,於三月十五日向穆彰阿報告,已經查明進口船424隻,在後船390餘隻,它們都“次第停泊風順,不日可來”。第一次海運嚐試成功了。
關天培著《籌海初集》
上海尚有餘米30餘萬石,專待前船回空。天津宣稱,回空船隻除去前往奉天買豆時間,四月底均可回上海。但陶澍認為,海船北行,時間最關緊要,愈往後拖,“風暴靡常,即難行走”,節省時間乃海運“第一關鍵”。他會同琦善、陳中孚等人聯名上疏陳奏,要求沿途官員加緊督催。朝廷馬上核準,軍機大臣還特意行文通知陶澍:“貴撫奏前事一件,已奉寄信諭旨,交欽差穆直督(彰阿)、那將軍(彥成)等迅速飭催矣。”與此同時,戶部也在加速運轉。四月十四日,戶部報告道光帝,海運漕糧“均屬幹淨”。為保險起見,他們仍要求倉場侍郎命令各倉,“加謹收貯,板蓆鋪墊,妥協氣筒,如數安置”。
第一批海船於四月二十六日離開天津,大部分前往奉天購豆貿易。其中大多數於五月二十二日左右返抵上海。直接返滬的沙船,時間自然更早。因為采取先來後到、隨到隨兌的方式,第二批海運的起始時間不再統一安排。總計第二批海運,共用沙船308隻,全部於六月五日前放洋。天津鎮總兵克什德則向那彥成稟報,四月底即收泊有二運船主周隆順、孫永盛。他向船上之人詢問情況,水手們稱,他們同時在上海裝兌二運的有十餘隻,而北上沿途所遇到的回南空船,也有二三百隻之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