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是中國古代漕糧海運的鼎盛時期,不論是在運輸路線、組織管理,還是運輸數量上,元朝的漕糧海運都是前代所不能比擬的,用“元時武功超軼前代,而海運之盛,亦亙古未有”來形容可謂貼切。
伯顏像
元朝統一全國後,每年從江南運送大批糧食至大都。最初依靠河運,但運河年久失修,中灤到淇門一段需旱站轉運,勞民傷財。至元十三年(1276),伯顏攻下臨安(今杭州),取南宋庫藏圖籍,因兩淮地區尚被宋軍把守,特招海盜頭目朱清、張瑄等人,從崇明由海路運抵京師。考慮到河運漕糧“勞費不貲,卒無成效”,於是在十九年,伯顏造平底海船進行漕糧海運,未曾想風信失時,漕糧遲至第二年始抵直沽,此時朝廷還未能體會到海運的便利。但此次海路運糧成為元代漕糧海運之始。
元代海運最高管理機構是中書省,其“左司”下轄“糧房六科”中的“海運科”為具體辦事機構,經過一段時間的調整,元代漕糧海運體製大致確定,主要由分處南北的兩大係統承辦。南方為“承運”係統,至元二十年,元朝設立2個萬戶府,以朱清為萬戶,張瑄為千戶,忙兀為萬戶府達魯花赤,駐平江(今蘇州)。萬戶府下5個海運千戶所,分設於溫州路、台州路(浙江臨海)、慶元路(寧波)、紹興路、杭州路和嘉興路。另在平江路(蘇州)設有“海運香莎糯米千戶所”,專門運送上等白米。千戶所各設達魯花赤1人、千戶2人,其下設副千戶3人及眾多屬官。北方設有“都漕運使司”(駐直沽河西務)和“京畿都漕運使司”(駐大都),前者主要負責接納海運漕糧,兼及其他各路南來物資,下轄新運糧提舉司、通惠河運糧千戶所和京師22倉;後者主管從直沽向通州轉運海運物資,官職設置大體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