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海上生命線:晚清漕糧海運之路

第一節 漕運總督下崗

字體:16+-

清代漕運以漕運總督為核心,形成一套龐大的官製。對原有河漕官製的變革,最重要的當然是廢除漕運總督。漕運總督在原有河運體製中的督促不力,很早就有人指出,可將漕標改歸綠營,通倉仿海運之例,專派欽差大臣監收,幫費自然減少,浮收也會變輕。並認為,若能裁去一總漕,加派一欽差,其餘悉照舊章,漕運還無起色,“民不稍蘇,我不信也”。

漕運總督衙門(淮安)

江浙漕糧海運的推行和湖廣等省河運漕糧的停止,使得在整個太平天國期間,漕運總督的主要精力變成了鎮壓起義。鹹豐十一年(1861)十月,漕運總督吳棠在清江與太平軍相遇,雙方在河下開火,吳棠將太平軍擊退至板閘,割取首級37顆。次日回城巡查,行至八角樓,又見太平軍四五百騎,步兵千餘名,由北麵往西南而走,他督隊連開大炮,“轟斃馬賊十數名,步賊數十名,始向北麵而竄”。同治五年(1866),撚軍張宗禹冒充清軍偷渡運河,漕運總督邵燦親自率眾,在該處添設炮台,訓練士兵,以資扼禦,“是以該逆屢撲屢卻,頗有斬獲”。因為他在撚軍縱橫江北時,力籌防堵,“屢遏寇氛,地方賴以保全”,後又死於職守,結果得以進入江南名宦祠。漕運總督本有統軍之職,但如此大規模地參與軍事活動,卻是絕無僅有的,並在事實上成為對漕運總督職責的一種改良。

漕運總督駐地的清江浦為運道所經,係南北咽喉,“最關緊要”,中日甲午戰爭時期,槍械皆集中於此。當時的漕運總督鬆椿人尚平正,辦事亦頗謹慎,“惟以目下清江事勢而論,似難必其勝任大局”。結果,山東巡撫李秉衡特意上疏彈劾,要求撤換。由此不難看出,一向以督運漕糧為己任的漕運總督,在晚清卻多次承擔起相應的軍事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