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海上生命線:晚清漕糧海運之路

第三節 恢複海運

字體:16+-

太平天國運動結束後,清朝步入了一個新的時期,江浙的漕糧海運也麵臨著新的抉擇。就在減賦運動蓬勃開展的同時,江蘇省率先恢複了中斷了數年的漕糧海運路線。

早在同治二年(1863)二月,在清剿太平軍大勢已定的情況下,為了更好地保證京畿地區的糧食安全,李鴻章抱著試一試的態度,發動商人通過海路試運米石。這些商人經常往來於江浙與天津港,對於這條海路的基本狀況非常熟悉。因此,李鴻章為保證此次海路運輸的成功,千方百計地拉攏他們。他勸說各個承運商戶,不管是哪些品種的糧食,或者自己運送,或者通過交與其他商人代理,都要征收以供應朝廷。在李鴻章等人的精心策劃與安排下,一些商戶籌集了3萬石大米。經過相關部門的檢驗與審查,到四月十五日,這批新近購買和征收的米石分別裝載在19艘貨船上,陸續出航,駛向天津港。

同治二年十二月,江蘇布政使劉郇膏召集部屬數人討論冬天漕運米石征收的事宜。當時的實際情況極為慘淡:江蘇的武進等7個縣仍然被太平天國的軍隊控製著,那裏的漕糧米賦肯定沒有辦法征收;長洲等15個州廳縣,雖然之前已經攻克與收複,但經過三年的太平軍統治,百姓流離失所,各個背井離鄉,土地荒蕪,因而征不起來糧食;而金山、嘉定和丹徒3個縣,也因為太平軍時常驚擾,耕作荒廢而沒法兒征糧;僅有華亭、婁縣、青浦等3個縣還可以按照實際情況酌量征收。如此算來,這一年的漕米征收要比以往遜色很多,整個江蘇隻征收了13餘萬石糧食。雖然如此,這也充分顯示出江蘇巡撫李鴻章對於滿清政權的效忠之心。清廷毫不猶豫地對李鴻章進行嘉獎,稱讚其辦事認真。盡管得到了中央的肯定,但迫於嚴峻的客觀情況,李鴻章也在不同場合表達了自己的無奈與苦衷。他曾在私底下表示,隨著形勢的變化與社會的發展,以往冗雜、低效的漕糧征運體製已經很陳舊了,需要做出必要的改變和革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