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海上生命線:晚清漕糧海運之路

第三節 浙江海運

字體:16+-

直到鹹豐二年為止的清代漕糧海運,均行之於江蘇省,“浙省不與焉”。浙江漕糧海運始於鹹豐三年。在二年河漕兌運後,浙江漕船難歸水次,黃宗漢疏請變通,仿效江蘇海運故事。不久,太平軍占領鎮揚,江路受阻,浙江“遂無歲不行海運”。

鹹豐元年(1851),禦史張祥普要求浙江杭嘉湖同辦海運,遭到浙江巡撫常大淳的堅決反對。常大淳指出,浙省與蘇省不同,江蘇漕額較重,所收本折及給幫津貼較多,所以海運經費較河運稍有節省。但浙江漕運經費原本不足,海運非但不能節省,且不敷甚巨。也就是說,原有財政體製,尤其是定額製的束縛,使得浙江處於極為不利的地位。他還列舉了其他幾條不能行海運的原因:浙江雖有乍浦、寧波等出海口,但均非理想,從上海放洋則盤剝甚遠,費亦不支;在上海放洋,浙江呼應不靈;兩省同行海運,沙船不敷;海運二月放洋,浙漕收兌向遲,難免遲誤。另外,浙江運丁素稱疲累,旗丁衣不蔽體,食不充腹,若試行海運,水手慮及失業,“或藉索幫欠逗留生事,或流為盜賊,擾害閭閻,尤不可不防其漸”。由於他反對海運的態度極為明確,鹹豐帝隻得朱批:“既屬窒礙,著暫停試辦。”其實,從後來浙江漕糧海運的實踐來看,他的反對理由均為托詞,無非是為逃避責任起見。

既然鹹豐元年浙江已經拒絕海運,為什麽僅一年後,他們卻極力主張推行呢?新任巡撫黃宗漢給出了非常詳細的說明。鹹豐二年,他被調任浙江,七月抵清口。當時浙江上年的杭、嘉兩幫漕船,頭船甫運出江,後者尚未離浙境,因豐工決口,山東遭災,詔下截漕賑濟,兩江總督卻欲浙漕變價。雙方意見不統一,至議定北行時,時已七月,浙江河運漕糧受到巨大拖累。黃宗漢認為,補救之方莫如海運,浙漕如能改行海運,“全局從此可以轉移,於公私全為兩便”。他力排眾議,以一身主持之,並得到清廷諭準。鹹豐帝還進而將漕運總督楊殿邦、剛離任的巡撫常大淳、署浙江巡撫椿壽等原辦河運之人交部議處。